畅游三晋大地,品读华夏历史,坚定文化自信,体味精彩人生。游山西 读历史。
老家人常说:“要吃好挠,九十九遭”。说的是老家寿阳的一种家常饭食,叫“挠”。“挠”是借用一字,只用其音,非用其意。所谓“挠”,它不同于榆次的“拿糕”,晋南的“搅团”,也不同于平定的“撒”,阳泉的“糊涂”。简单说,就是将米面菜搁在一块儿焖熟,拧烂搅匀的“混合命运共同体”,再蘸上各种汤糊蘸酱,吃起来“一抹一蘸”,极有味道。
下洲的“挠鼓”表演
“挠”是闻名晋中乃至山西的寿阳美食。寿阳县以“挠”为媒,以弘扬传承传统文化、民俗文化,进一步丰富广大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为目标,曾经在寿阳·下洲‘举行天下第一挠’美食文化节”。当地群众及来自省、市、县的作家、诗人、书画家、摄影家们将一起感受 “寿阳挠鼓”等独具寿阳特色的传统文化魅力。
在下洲古村“天下第一挠"制作现场,一口大锅滚烫着热水,工作人员将豆角、山药等放入锅中,加小米、白面、添水加火。一会儿,灶火将锅中的热气吹得“噗噗”往外冒,隔着面一会儿搅拌几下,一会儿搅拌几下。半个多小时后,揭开锅盖,热气蒸腾,四五名大汉用“胳膊”粗的“搅挠棍”顺时针搅动,只要拧上“九十九遭”,柔韧劲道,一锅热腾腾的“挠”,就算成功了。南来北往的游客争相品尝,对这一美食赞不绝口。特别是由百名厨娘制作的100锅不同口味的挠,更加吸引了游客和摄影师的眼光,勾起了儿时的记忆和垂馋的味蕾。
百名厨娘“挠王争霸赛”
“挠”是流传在寿阳民间一种独特的美食,演绎着一段远古传奇的故事,寄托着寿阳人民的一种乡思。“挠”的饭食源于北魏时期,唯独寿阳有,夏州是首创。南北朝鲜卑族突然驻扎,在夏州(今宗艾下州)设立州衙,派驻鲜卑大将厍狄回洛任刺史。大量军民涌入,夏州民间只好制作简便易做、材质丰富的“挠”,满足急需,应对官家,由此留下了民间制作“挠”的工艺。各种“挠”和“蘸”的技艺纯熟,食材多样,品味上乘,名扬四海,已经成为寿阳人待客、宴请的“天下第一特色美食”。
图文来源:寿阳县图书馆资料室
本期编辑:郭利民 霍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