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自信自强上展现陕西担当 | 习近平主持中国—中亚峰会及在陕重要讲话引发热烈反响
发布时间:May 24, 2023 | 作者:中国文化报
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访问中亚时说:“我的家乡陕西,就位于古丝绸之路的起点。站在这里,回首历史,我仿佛听到了山间回荡的声声驼铃,看到了大漠飘飞的袅袅孤烟。”10年后,2023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陕西西安主持首届中国—中亚峰会。他说:“中国唐代诗人李白曾有过‘长安复携手,再顾重千金’的诗句。今天我们在西安相聚,续写千年友谊,开辟崭新未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陕西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要有勇立潮头、争当时代弄潮儿的志向和气魄,奋力追赶、敢于超越,在西部地区发挥示范作用。”5月17日,在主持中国—中亚峰会前夕,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听取陕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在陕期间,掷地有声、饱含深情的话语,让家乡人民精神振奋,让广大文旅工作者倍受鼓舞,在三秦大地上引发热烈反响。5月19日,陕西省委召开常委会(扩大)会议指出,更加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要一体推进文物保护和文明传承,融合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在文化自信自强上展现陕西担当…… 凝心聚力 共享发展机遇 “要着力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更加主动融入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更加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在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中强动力、增活力,打开发展新天地。”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专门听取陕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后这样强调。 “我有幸在汇报会现场聆听了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并见证了中国—中亚峰会在西安成功举行,深受鼓舞、倍感振奋,对陕西文旅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倡议、聚力打造万亿级文旅产业集群、推动文旅产业成为富民强省的人民幸福产业信心倍增。”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高阳说。 西安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唐长安城西市在历史中曾扮演过极为重要的角色。如今的大唐西市以“文物保护传承、文化事业繁荣、文旅产业发展”三位一体、互促共荣的发展模式,成为我国社会力量保护历史文化遗址、传承弘扬丝路文化、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典范。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丝绸之路国际总商会主席、大唐西市集团董事局主席吕建中表示,将积极联合中亚国家商协会和企业,依托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和基础设施,共建多国链、多品种、多语种、多币种的“文化数字丝绸之路”,为文化艺术品、数字艺术品等搭建交易流通的大平台,更好地展示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推陕西与中亚五国文化旅游合作发展,促进人文交流和经贸合作不断繁荣。 大唐西市博物馆展览宣教部副部长林喆表示:“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不断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加强与丝路沿线国家博物馆之间的合作交流,努力让大唐西市博物馆成为公众学习了解丝路故事的重要场所。” “我们努力践行‘一带一路’倡议,在做强丝路文化,加强文明对话方面积极作为,在古丝路起点陕西西安、海上丝路的重要节点城市海南三亚打造丝路欢乐世界两个丝路文化主题公园,做大、做强丝绸之路文旅新IP。同时,积极拓展音乐剧《丝路之声》和实景演出《马可·波罗》等丝路主题的国际合作项目,致力于中国文化国际化表达的创新。”陕西旅游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冰表示,接下来,将引导整合旗下景区、演艺、科技、旅行社各类资源,加强与中亚各国的交流互动,携手乌兹别克斯坦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通过高质量文旅项目的开发合作实现互利共赢,为国际交流合作注入新的活力,迈向丝路文商旅融合创新发展新高地。 融通古今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5月18日晚,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在西安市大唐芙蓉园为出席中国—中亚峰会的中亚国家元首夫妇举行欢迎仪式和欢迎宴会。宴会后,习近平夫妇同贵宾共同观看中国同中亚国家人民文化艺术年暨中国—中亚青年艺术节开幕式演出。 “天地日月育乾坤,梦绕长安多少回,拜别雪山回故里,雁塔晨钟慰儿心,慈恩寺内求太平,祈福人间万年春……”当天晚上,在紫云楼前唱响阿宫腔《梦回长安》的戏曲表演艺术家、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院长李梅表示,非常荣幸能携手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119名演职人员参加中国—中亚峰会文艺演出,向多国领导人及世界展示陕西戏曲的魅力。 “阿宫腔是流行在陕西富平、礼泉等地的一种古老的戏曲艺术形式。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唱腔清丽婉转、清雅俊丽,有明显的拖腔,演唱时经常有‘那意呀唉’的典型特色。”李梅介绍,此次演唱是“新词+老调”,以守正创新的姿态,推进陕西戏曲的时代表达,让更多的人感知中国戏剧,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赓续发展,离不开人才的衔接。接下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将进一步加大对中青年艺术人才的培养和托举,通过各类参演参赛活动搭建起人才成长的平台。同时,大力推进包括秦腔、阿宫腔在内的陕西戏曲‘走出去’,发挥好其展示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作用,让世界有更多机会了解中华文化。”李梅说。 一池曲江水,见证了丝路沿线各国百姓的相知相亲;一条文脉,贯穿民族的根与魂,凝聚国家的志与梦,镌刻人民的情与神。 “易俗社人在不同时代,以独特的大秦正声诠释时代担当与文化使命。”党的二十大代表、西安易俗社社长惠敏莉表示,“作为新一代易俗社人,我们将继承和发扬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满足人民群众在新形势下的文化需求,为传承振兴秦腔艺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更大贡献。” 面向未来 深化合作续写友谊 石榴花是西安的市花,石榴树的原产地却在中亚。西晋张华编撰的《博物志》记载:“汉张骞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国榴种以归,故名安石榴。”汉代时,石榴沿丝绸之路从中亚一带传入长安,后被移植到全国各地。此次中国—中亚峰会的会标也正是六色石榴花形象。 5月19日,习近平主席和中亚五国元首共同种下6棵石榴树,既见证中国同中亚千年友好交往,也象征中国同中亚紧密团结合作,更寄托对中国—中亚关系美好未来的期待。 在位于西安临潼区的华清宫,一首《长恨歌》绝唱千年,近百株百年石榴树生机勃勃。在距杨贵妃雕像不远的地方,一棵1200多岁的古石榴树临水而生,枝繁叶茂。“这次峰会是向全世界展示中国气派、陕西风采、西安形象的重要窗口,华清宫作为唐文化标志性景区,承担着展现千年古都悠悠文脉、万千气象的使命。”陕西华清宫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姚新垣表示,华清宫始终坚持创造历史文化的新价值,让更多人通过华清宫感受中华文化,从而弘扬中华文化,当好中华文化的使者。 “为确保中国—中亚峰会成功举行,陕西文旅系统精锐尽出,高质量完成了各项保障任务,用充分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陕西特色民俗文化的迎宾仪式、文艺演出,以及精心策划的出现在本届峰会多个场合的陕西文化元素,彰显了中华文化的辉煌灿烂,体现了礼仪之邦的热情好客,续写了中国和中亚五国友好交往的历史画卷,得到了中外宾朋的好评,成为峰会上一道亮丽的风景。”高阳表示,陕西文旅系统将抓住中国—中亚峰会在西安成功举行的历史契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更加主动融入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更加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依托陕西特有的历史文化精髓和自然地理标识,在推出更多优秀文化文艺作品、提供更多优质旅游产品和服务、衍生更多新的文旅产业发展链中强动力、增活力,主动服务国家总体外交大局,持续深化与包括中亚五国在内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陕西文化旅游的影响力、美誉度,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陕西篇章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