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治三建三评】大东庄:“柳编之乡”寻旧梦 大兴寺会“神七村”
发布时间:May 25, 2023 | 作者:白天
开展“三治三建三评”创建行动是县委今年部署的乡村振兴“一号工程”,旨在加快补齐我县农村人居环境欠账,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全面推开“治脏治乱治荒,建设森林、水美、文旅乡村,月评、季评、年评”为主题的“三治三建三评”创建活动,让广大农村居民共享文明成果,让绿水青山生态美成为寿阳的靓丽底色,为实现“争当发展排头兵、建设幸福新寿阳”目标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全县各乡镇和相关部门按照县委部署自觉担负起历史使命,下大力气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掀起了“三治三建三评”创建高潮。县宣传、文联、文化部门及时跟进,组织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一线采风创作,用文艺的形式助力“三治三建三评”创建活动,营造浓厚的创建氛围。《寿阳文化》微信公众平台特开辟“三治三建三评”创建栏目,全面宣传我县各乡镇在“三治三建三评”创建活动中取得的好经验,新成果,让农村环境变美 让农民幸福满满。
绿化美化环境优化 创建寿北文旅新村
采访得知,大东庄从事柳编的人最多时可达一百多人。可是现今已经仅剩三人了,除了今天这位李世德老师傅,今年业已73岁,他过去又编又卖见多识广,比较健谈;另有两位老人,一位叫朱全堂,今年70岁,编结手艺很不错,但是销售能力和交际能力差点;最老的一位叫朱代成,今年80岁,年轻时是把好手,可如今已经是力不从心了。这3个人是大东庄村仅有的目前还在从事柳编的老艺人。
李世德的曾祖李昌仁、李昌广老弟兄俩,由于家庭贫困,常年从事柳编,便居住在与河水相依的务柳地边,为的是便于管理,就近收割。祖父辈的李树喜、李树英,也是编结柳条器具的好把式。李世德便是跟着爷爷学的手艺。
朱姓一族的有朱二寿,因耳朵听力差,人称“聋富锁”,虽然耳聋,却是手艺精湛;朱庆寿,1950年赴朝鲜抗美援朝,复员后,从事了柳编,直到前些年方才歇息;朱全堂,70岁,心灵手巧,跟随父辈和村人学习,直到去年仍在编簸箕,今年刚刚停手;朱有生,现任村党支部书记,今年63岁,也参与了本村的柳编传承和推销。
据李世德讲,村里柳编手艺最好的要数任锦章,又名二贵,任师傅是当年全村的柳编匠人中的全把式,编出来的器具造型美观,结实耐用,他家的笸箩、簸箕一般要比别人的卖的快,当时“二贵的簸箕”在远近乡村非常有名。
编结的器具也是应有尽有,仅笸箩一类就可按照大小和功用,分为六七个大小不同的尺寸类型,有大笸箩、二笸箩、三笸箩,小笸箩,长笸箩、顶笸箩、点粪笸箩、捞饭笸箩、针线笸箩等等。簸箕也要分为大簸箕、二簸箕、小簸箕三类。另外还有矿工用的斗篷、斗桶、柳盔,婚礼事宴上放置馈赠油笼食品用的食络、食盒、柳盒等。可以说,大东庄的柳编器具,渗透进了农家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务柳的种植对土地要求不高,沟梁地均可。除了本村年年种植五六十亩的柳条外,有时还要从内蒙等地进货,购买人家的务柳柳条,那时也有上当的时候,有一年买回来的条子不能用,后来才知道是“猫儿柳”,没有韧性,无法柔软。
早年间,大东庄的柳编销往盂县、阳泉、平定、昔阳、太原、阳曲等地。近年来平川机械化后,需求量大大减少。但是少数山村尤其是山地多的村里,还是大有市场。李世德多年经营销售,就会用自行车推上40来张簸箕,走村串户,骑行一二百里,到盂县、平定邻近的张庄、柏井、巨城、冶西、岔口、槐树铺、东回、西回等村吆喝销售。有时也让儿子俊峰、俊红的汽车拉上,四五天时间就能卖掉一千多张簸箕、笸箩。这样一来,柳编的收入就会成为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
神七村赶庙会 大兴寺好红火
大东庄的庙宇并不多,村西曾有关帝庙,规模适中,东头有龙王庙,形制较小,村后有观音庙,规模最大,现改建为变电站。由于大东庄处于工矿区,经济发达,却使得文物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原有的古建基本消亡。
早年间,这里的村民每年四月四,都要到盘湾底村和温家庄、康家庄村交界的大兴寺赶庙会。这时参与的村子有郑家庄、盘湾底、杨龙头(亦称杨林头)、大东庄、温家庄、崔家垴、康家庄,正所谓的“神七村”。庙会也是销售柳编器具的好时机。记得在学大寨时,大东庄、小东庄、刘家垴等村都有柳编艺人和柳编器具,到庙会时,街上会摆满这些东西,再加铁器、木器、布疋、小吃等农家用品,煞是热闹。
除了大兴寺庙会,还要到十多里外的上曲、中曲的石岩寺古庙会。石岩寺可是个十分有名的大寺院。它建筑于北魏时期,在中曲对面的石崖上,就地取材,依山而建,飞檐挑角,凌空欲飞。在悬崖上刻有大面积的摩崖石刻雕画,画面古朴,逼真生动,可惜在文革中被人为炸毁。据李世德回忆,当时有秦桧两口的跪像,有龙抓人头的血印,还有“寿阳八景”的壁画等等。
原有的老宅院有朱维正宅院,祖辈靠编簸箕、编笸箩挣钱,攒钱后买地置产而发家,建起了四合大院。现仅存轮廓。
朱“谝三”宅院,亦为四合头砖瓦院落,土改后分配新住户,现无存。
朱家宅院,祖上曾做银票买卖,娶有大小两房太太,其孙现在为太原大学教授。
此外,该村朱元和,上世纪五十年代生人,先是入伍当兵,后调回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多年从事办公室文案、写作,历任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研究室主任,2016年逝世。
这次采风,由文联组织所属各协会的人员参加,采风期间,大家还参与了乡村创建策划和环境治理,二十余人清理路边杂草和垃圾,以实际行动助力和带动这次全县范围的"三治三建三评"创建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