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三治三建三评】大东庄:“柳编之乡”寻旧梦 大兴寺会“神七村”

发布时间:May 25, 2023 | 作者:白天


开展“三治三建三评”创建行动是县委今年部署的乡村振兴“一号工程”,旨在加快补齐我县农村人居环境欠账,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全面推开“治脏治乱治荒,建设森林、水美、文旅乡村,月评、季评、年评”为主题的“三治三建三评”创建活动,让广大农村居民共享文明成果,让绿水青山生态美成为寿阳的靓丽底色,为实现“争当发展排头兵、建设幸福新寿阳”目标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全县各乡镇和相关部门按照县委部署自觉担负起历史使命,下大力气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掀起了“三治三建三评”创建高潮。县宣传、文联、文化部门及时跟进,组织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一线采风创作,用文艺的形式助力“三治三建三评”创建活动,营造浓厚的创建氛围。《寿阳文化》微信公众平台特开辟“三治三建三评”创建栏目,全面宣传我县各乡镇在“三治三建三评”创建活动中取得的好经验,新成果,让农村环境变美 让农民幸福满满。



964312598cae2b20e5b6f567ffb665b1_640_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温家庄乡大东庄村,位于寿阳东北的石门河东,神蝠山以西。是历史上有名的“柳编村”。记忆中,学大寨时期,全县各村每个劳动日的分红大都是几毛钱,而那时的大东庄劳动日分红却是一块三,在当时,大东庄可算是个富裕型的好村庄呢。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当年这个村里有着七八十号柳编艺人,每年出产的簸箕、笸箩、草篓、箩头,以及矿工柳盔、铁路抬筐、马车围子、存粮囤围等等,销往内蒙、河北、阳泉、太原等地,可以换回许多柴米油盐,换回许多副业收入。但是,如今随着现代生活的演进,当年的柳编制品逐步退出日常生活,柳编手艺也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
随着我们对民间手工技艺人才的采访,“柳编村”的故事被一一回放。

绿化美化环境优化  创建寿北文旅新村

榆盂公路上,车水马龙,车声轰鸣。从这里一直通往县城,通往盂县,通往阳曲,通往太原。早年间这里是一条寿西向东连接阳泉平定河北,向南连接榆次太原,连接介休平遥的古商道,如今省道修通,成功出落成山西东部的一条经济大动脉。
往年的大东庄紧临公路沿线,路面坑坑洼洼,车辆走走停停,煤尘煤粉漫天飞舞,沿途绿树成了"黑树",农民家家户户不敢开门开窗,洗出衣服都无法晾晒,家家生活苦不堪言。
今年县委确定"三治三建三评"以来,大东庄村带头在公路两旁和村落周围植树植绿,大力度治理"脏荒乱",全方位美化环境。村委广场上体育设施游乐设备完备安装,全面使用。墙面彩绘文明创建的画面,群众文化设施日益完善。
村委会办公楼上的文化室内,是市级非遗项目"大东庄柳编"传承创新的展览展示。过去民间常用,而今逐步失传,甚至走向消亡。这次通过柳编的非遗展览,活化利用了历史文化资源,琳琅满目的柳条笸箩,箩筐,安全帽,针线笸箩,食络食盒,大小簸箕,以及家用和民用等等,让人目不暇接。其内展示了柳编之起源,发展,挖掘、抢救,师徒传承,家族传承,产品展示等,一批图文并茂的版面和实物,形象化地记录了大东庄柳编的农家绝活。
另一家展馆展示了温家庄乡古代孝道传统文化传承,和古代孝道文化的不同来源之不同之处。传衍至今,孝悌忠信刻印在百姓心中。如此一来,大东庄成为了"首善之地"。农民文化体育活动场所齐备,藏书数千册的农民书屋,科技实验室,数字农业发展前景,展示出科技引领,突飞猛进的时代新风。

38c61c8ec6e979f9a4d95640883ecc4a_640_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地势得天独厚 历代相沿至今
柳编老艺人李世德,当年接受采访时74岁,谈吐爽朗,身体健硕。“当年七、八十人能编,去年还有三个人编,今年那两个也不干了,只剩下我一个人了!”老人显得有些无奈。
在他新修的院子里,一间西房是他临时的柳编作坊,原先是在村北一个叫做“簸箕窑”的小土凹里的三眼窑洞中里。往年,他们编些农家什物时,全是在簸箕窑完成。这种窑洞靠着土崖,深挖进去,盘着土炕,冬暖夏凉。但是真正开编的时候,这窑洞里也并不舒服。潮湿、阴冷、闷气,正是这样,才能适宜柳条的柔软韧性,才好进行任意的编结扭插。
先说柳条。柳编用的柳条不是取自一般的柳树,而是专门栽植于土堎地边的一种灰白色树皮的“务柳”。这种柳条只长柳条,不长树身,类似灌木丛一般。大东庄村处于方山河与石门河的交叉地带,沿岸土地潮湿,水分充足,又少虫旱,所以生长的务柳条子柔韧顺溜,粗细均匀。
再是蜕皮。割回来的条子需要蒸煮。如是粗糙家什不必蜕皮的,则需要上火蒸,就是放在立着的火筒里,底下加热。如是使用白条的,蜕皮则需要上火水煮,煮够一天一夜,然后趁热放入石槽进行碾压,至柳条的皮子撕裂开来,召集村人动手剥皮,必须人多速度快,每锅煮2000斤,半天之内必须脱完,否则就会干皮,脱不下来。
储存条子要在选择潮湿密闭的窑洞,不能见风,否则破坏了柔韧性,就无法使用了。待使用时,将条子用草木灰埋在烧好的热炕上,不时要洒水保持温度湿度。除了条子,还要准备柳木割成舌头形状的薄板,当地叫“揭舌头”,以备簸箕、笸箩收边时用。麻线是用小麻沤制,再纺拧而成,用来编结牢固柳条。牛筋线以牛皮划开,分为四层,外层做鞋,中层柔韧坚劲最好。内两层作皮鞭、鞭稍,柔软而少韧。竹皮,从竹子上剥开,用外边一层,收边后包裹外皮,行话叫“蜈蚣”,即用牛筋线将舌头与底子缝合。
李世德老师傅说,我们这活儿叫做“绞簸箕”,全凭一个“绞”字。说着一把白亮柔软的柳条拿起来一抖,顺着平摆在簸箕木架上,一摁一拧,用力一压,柳条就纳入簸箕尺里了。然后把斜里伸出的枝条,一一削平,修理规整,结住“掌子”,开始用麻线“绞”了。条子在李师傅的手指间飞快地舞蹈着,麻线则一根根不停地上下穿行勒紧,麻线另一头的“线锤”紧随着手势叮叮咚咚地跳跃起来。
编结“掌子”不能坐着,而是要一直圪蹴着,这样便于使劲儿。“绞”的劲道足,条子才能勒紧,簸箕才能结实。这时候使用的工具可谓琳琅满目,一应俱全。大镰、小镰、绞锥、环锥、线锤、拨锤、方锥、槽锥、钩针、拨吊、铁夹等十几种工具,各有其用,听凭召唤。
大镰是用来在柳木上刮簸箕舌头,长二尺五寸,厚三分。要刮得平整、薄厚均匀,两边窝曲的地方还要刮出一定的弯度。小镰用来削条修边。绞锥、环锥,用于在簸箕舌头上钻眼。槽锥,用于包簸箕收边时捅孔打眼儿。钩针,是用线绳时穿针引线。
收拢包边时,用几个铁夹子将柳条固定一起,再用柳皮线打孔绞缠。李师傅讲,打眼穿线要错落有致,不可整齐一排,那样就容易舌头开裂。所以从整条、铺槽、绞线、勒条、到整平、收边、绞边等,这一系列工艺都要一气呵成。这样,一张半月似的白亮亮的簸箕就完工了。
新编出的簸箕在卖给别人的时候,还要有最后一道工序,叫做“蜈蚣”。就是买的户主买到手后,稍微使用一月半载,落了潮气,簸箕略有松动,这时在用破开的竹皮将边沿包起来,用泡湿的牛筋线反复穿线、包角、把边,然后等待晾干,这样做出的簸箕结实好看,洁白亮丽,可以陪伴农户几十年的时光。

c1bb412aac88cc6c464adcf199b29765_640_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柳编曾经辉煌 而今逐渐式微

采访得知,大东庄从事柳编的人最多时可达一百多人。可是现今已经仅剩三人了,除了今天这位李世德老师傅,今年业已73岁,他过去又编又卖见多识广,比较健谈;另有两位老人,一位叫朱全堂,今年70岁,编结手艺很不错,但是销售能力和交际能力差点;最老的一位叫朱代成,今年80岁,年轻时是把好手,可如今已经是力不从心了。这3个人是大东庄村仅有的目前还在从事柳编的老艺人。

李世德的曾祖李昌仁、李昌广老弟兄俩,由于家庭贫困,常年从事柳编,便居住在与河水相依的务柳地边,为的是便于管理,就近收割。祖父辈的李树喜、李树英,也是编结柳条器具的好把式。李世德便是跟着爷爷学的手艺。

朱姓一族的有朱二寿,因耳朵听力差,人称“聋富锁”,虽然耳聋,却是手艺精湛;朱庆寿,1950年赴朝鲜抗美援朝,复员后,从事了柳编,直到前些年方才歇息;朱全堂,70岁,心灵手巧,跟随父辈和村人学习,直到去年仍在编簸箕,今年刚刚停手;朱有生,现任村党支部书记,今年63岁,也参与了本村的柳编传承和推销。

据李世德讲,村里柳编手艺最好的要数任锦章,又名二贵,任师傅是当年全村的柳编匠人中的全把式,编出来的器具造型美观,结实耐用,他家的笸箩、簸箕一般要比别人的卖的快,当时“二贵的簸箕”在远近乡村非常有名。

编结的器具也是应有尽有,仅笸箩一类就可按照大小和功用,分为六七个大小不同的尺寸类型,有大笸箩、二笸箩、三笸箩,小笸箩,长笸箩、顶笸箩、点粪笸箩、捞饭笸箩、针线笸箩等等。簸箕也要分为大簸箕、二簸箕、小簸箕三类。另外还有矿工用的斗篷、斗桶、柳盔,婚礼事宴上放置馈赠油笼食品用的食络、食盒、柳盒等。可以说,大东庄的柳编器具,渗透进了农家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务柳的种植对土地要求不高,沟梁地均可。除了本村年年种植五六十亩的柳条外,有时还要从内蒙等地进货,购买人家的务柳柳条,那时也有上当的时候,有一年买回来的条子不能用,后来才知道是“猫儿柳”,没有韧性,无法柔软。

早年间,大东庄的柳编销往盂县、阳泉、平定、昔阳、太原、阳曲等地。近年来平川机械化后,需求量大大减少。但是少数山村尤其是山地多的村里,还是大有市场。李世德多年经营销售,就会用自行车推上40来张簸箕,走村串户,骑行一二百里,到盂县、平定邻近的张庄、柏井、巨城、冶西、岔口、槐树铺、东回、西回等村吆喝销售。有时也让儿子俊峰、俊红的汽车拉上,四五天时间就能卖掉一千多张簸箕、笸箩。这样一来,柳编的收入就会成为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


27b66c6e43806ae72ead43eb7a29f923_640_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2fa474872663ed8772504ab17818aab3_640_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神七村赶庙会    大兴寺好红火

大东庄的庙宇并不多,村西曾有关帝庙,规模适中,东头有龙王庙,形制较小,村后有观音庙,规模最大,现改建为变电站。由于大东庄处于工矿区,经济发达,却使得文物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原有的古建基本消亡。

早年间,这里的村民每年四月四,都要到盘湾底村和温家庄、康家庄村交界的大兴寺赶庙会。这时参与的村子有郑家庄、盘湾底、杨龙头(亦称杨林头)、大东庄、温家庄、崔家垴、康家庄,正所谓的“神七村”。庙会也是销售柳编器具的好时机。记得在学大寨时,大东庄、小东庄、刘家垴等村都有柳编艺人和柳编器具,到庙会时,街上会摆满这些东西,再加铁器、木器、布疋、小吃等农家用品,煞是热闹。

除了大兴寺庙会,还要到十多里外的上曲、中曲的石岩寺古庙会。石岩寺可是个十分有名的大寺院。它建筑于北魏时期,在中曲对面的石崖上,就地取材,依山而建,飞檐挑角,凌空欲飞。在悬崖上刻有大面积的摩崖石刻雕画,画面古朴,逼真生动,可惜在文革中被人为炸毁。据李世德回忆,当时有秦桧两口的跪像,有龙抓人头的血印,还有“寿阳八景”的壁画等等。

原有的老宅院有朱维正宅院,祖辈靠编簸箕、编笸箩挣钱,攒钱后买地置产而发家,建起了四合大院。现仅存轮廓。

朱“谝三”宅院,亦为四合头砖瓦院落,土改后分配新住户,现无存。

朱家宅院,祖上曾做银票买卖,娶有大小两房太太,其孙现在为太原大学教授。

此外,该村朱元和,上世纪五十年代生人,先是入伍当兵,后调回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多年从事办公室文案、写作,历任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研究室主任,2016年逝世。

这次采风,由文联组织所属各协会的人员参加,采风期间,大家还参与了乡村创建策划和环境治理,二十余人清理路边杂草和垃圾,以实际行动助力和带动这次全县范围的"三治三建三评"创建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