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与旅游融合蹚出新路子——《寿阳县文化馆文化旅游融合示范工作探索 》荣获2020中国文化馆年会征文优秀论文奖
发布时间:Jan 4, 2021 | 作者:寿阳县人民文化馆
一、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建立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机制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伴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各种创新旅游模式不断显现,“以文促旅、以旅彰文” 已然成为文旅融合的价值核心,这是发展旅游产业,促进文化传播的必由之路,对满足当下的社会文化需求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为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寿阳县文化馆在县文旅局的指导下,根据寿阳文化资源特色,成立了寿阳县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协调领导组,组长由分管副局长担任,副组长由文化馆馆长和旅游开发中心主任担任。领导组统筹全县的文化和旅游融合工作,负责对全县文化旅游融合工作的规划、活动的策划和筹备,统一申报项目、统一资金使用、统一人员调配,齐心协力下好全县的文旅工作一盘棋。
2020年中国寿阳傩舞文化艺术节就是寿阳文化旅游融合开展的一次大型活动。活动以“福寿之乡﹒康养寿阳”为主题,充分利用中国寿星文化之乡、中国寿文化研究基地这张亮丽名片,全方面展示我县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康养文化旅游资源,打造寿阳文化品牌,提高寿阳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举办中国寿阳傩舞学术研讨会、万“寿”征集、寿星文化展示、长寿摄影展览、长寿美食大赛、民间艺术展演等丰富多彩活动,打造寿阳文化特色,唱响“福寿之乡、康养寿阳”主题。活动为期七天,将寿阳悠久灿烂的文化资源与旅游要素深度融合,大力推进康养旅游,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我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四、“传统+旅游”,掀起传统文化撬动本土旅游新热潮
文化馆作为一种培育游客的友好性的物质载体,在其景区风景相对不会发生剧烈变化的前提下,通过变化文化馆中的不同文化节目、文化风俗、文化符号、文化交际等内容,可以增加消费者体验的乐趣。为消费者提供更为丰富、多元的文化旅游体验。
2020年寿阳县文化馆组织30多名业余作家、诗人、书画家启动了“探寻古村落·走进老家”系列文化采风活动,目的就是“挖掘古村文化,激活乡村记忆”,在为广大业余文化工作者搭建一个深入生活、挖掘历史、自由研讨、激情创作的平台的同时,弘扬传统文化,挖掘乡土特色,探寻古村奥秘,实现乡村文化旅游的激活与再造。
我们把寿阳县的80个古村落作为再造乡村文化建设的实验田,在此陆续展开各项后续建设和文化工作。寿阳县文旅局代表县政府向林家坡等10个村授予“寿阳县传统古民居”牌匾,每个村颁发“传统村落保护奖金”2000元,作为再造乡村文化工程的首家试验田。今年,我们又把宗艾、下洲、龙门河、南河、南东、西草庄、郭王庄、尹灵芝等13个入选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村落列为重中之重,借助乡村文化再造项目重点打造,挖掘历史人文资源,从挖掘家风家训人文精神入手,深层次开发文旅项目,借互联网之优势,修补人与自然的关系,达成生态文明保护与再创,从而更快地形成积聚效应,形成合力。
2020年,寿阳县文化馆联合寿阳县职工摄影协会举办了寿阳县传统村落摄影展,共在13个传统村落进行了巡展。参观人数达到16.5万人次。目前,我县乡村文化记忆工程再造项目,结合各类文化节、旅游节、梨花节、桃花节、非遗展示日等活动,通过官方微信平台,手机微信等自媒体传播,业已得到微信“粉丝”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2020年游客流量已经达到34万人次。通过实施试点引路,下一步将在全县范围内综合推广13个国家级村落的示范带头作用,辐射到80个典型化的传统古村落,进行深度保护和文化再造,加大力度为寿阳更多古村落保护谋划出路,走向外界,让更多人来寿阳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享受花样山乡清凉寿阳的独特风采。
五、 “文化+旅游”,开辟公共文化服务更广阔的新天地
县级文化馆是群众文化的纽带和桥梁,肩负着全县的群众文化的组织开展任务。寿阳县文化馆不断深化文旅融合改革,根据《晋中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规划》和《寿阳县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实施方案》,深入推进文化馆总分馆建设,全县共建设乡镇分馆15个,企业及景区分馆3个,村(社区)综合服务点214个。通过总分馆制建设,构建了县乡文化网络,夯实了群文工作的基础,探索出了一条“文化+旅游”的新路子。
位于县城中心朝阳街上的寿阳县壹品广场,周边集聚了多元建筑文化、红色文化、历史名人文化、寿星文化,形成了独特而又浓郁的寿阳民俗文化,其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吸引着熙熙攘攘的游客。寿阳县文化馆将群众文化服务工作延伸到寿阳县壹品广场分馆,充分调动馆内专业技术人员,将自身业务工作,包括文化展演、声乐、器乐、舞蹈培训、书画摄影展览等文化服务整合为一体,把傩舞、竹马、耍叉表演及剪纸、碑拓、柳编、五谷画非遗展示等寿阳传统群众文化的标志带进这里,让广大游客不到文化馆也能触摸到寿阳群众文化、感受传统文化。为渴望了解寿阳县传统文化的文艺爱好者打造了一个心灵栖息地;敞开了一个寿阳传统文化展示的公共开放平台,为寿阳文旅融合注入了强大的群众文化,让这条即古老又年轻的老街上,不断嬗变新生,用传统文化撬动本土旅游新热潮。
2020年,我们先后举办了“‘文润山乡·康养寿阳’2020年寿阳县全民文化活动季”、“文化惠民下乡”文艺大培训等百场大型文化活动,实现了全社会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大融合。共有9600多名群众演员参加,14.2万人次观看了演出。免费送文化下乡816场, 1.2万人次参加了培训及演出活动,受众人数达到16.5万人次,占到全县总人口的三分之二以上。
寿阳县文化馆积极探索“文化+旅游”新的发展模式,依托文旅产业融合的新实践,不断创新文化服务观念和路径,不断为社会提供丰富的文化享受,让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活力。2020年7月,在文化馆一楼展厅建起了红色展厅,将我县的尹灵芝烈士、白刃格斗英雄连、种子破地道战、朱德总司令路居地等红色资源整合在一起,采用实物展览、图片介绍、剪纸作品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宣传红色文化,弘扬主旋律,成为寿阳县红色文化旅游的一个主要参观点。截止12月底已接待来自晋中各县区和寿阳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学校的参观者26800人次。
文化馆首先是“文化”,其次才是“旅游产品”。文化馆融合了我国传统的书法,国画、传统乐器等国学元素,并且注重群众的参与,在文旅融合中弘扬了传统文化价值,增强了游客文化消费、历史消费和深度体验的观感,有助于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将文化馆的旅游文章做足,更有利于塑造景区的核心竞争力。例如:寿阳县将寿星文化元素有机融入旅游发展全过程。依托寿阳傩文化馆、寿阳陶瓷博物馆、寿阳农耕文化展览馆、寿阳县非遗展览馆等场馆,通过拓展研发培训、展示商贸、博览等功能,为游客提供多元化的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2016年至今举办群众文化活动500多场次, “魅力寿阳”“幸福寿阳”“活力寿阳"“康养寿阳”等文化活动季轮番走进文化街区,使这座“活着” 的古城充满文化魅力和蓬勃的文化活力,为旅游发展增添了新的营养和内涵,提高了文旅融合的社会影响力和认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