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寿阳县生云博物馆“工尺谱”获得山西博物馆镇馆之宝提名奖

发布时间:Mar 17, 2021 | 作者:寿阳县人民文化馆


2019年1月30日,寿阳县生云博物馆馆长岳生云参加了由山西广播电视台、山西省博物馆协会、山西省长城保护研究会主办,黄河电视台承办的《文明守望》2018年度颁奖典礼,寿阳县生云博物馆的“工尺谱”获得山西博物馆镇馆之宝提名奖。




工尺谱



翻开工尺谱,它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几乎是一部难以解读的“天书”,让我们很难探知它真正的内涵。那么它到底记载了什么呢?

所谓“工尺”是我国特有的传统的记谱法,其出现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比今天的五线谱足足早了9个世纪。

眼前的这本工尺谱抄于民国时期,流传于山西寿阳一带。过去,民间艺人有着一种不同常人的使命感,对待谱本就如同生命一样予以珍存和传承,老师傅们演奏的正是寿阳工尺谱中的歌曲《句句双》。那么工尺谱中看似凌乱无章的符号是怎样转换成乐曲的呢?

由于种种因素,古代对工尺谱各音的写法、唱法各地也不尽一致,通常则是用“上尺工凡六五乙”七个汉字来标记的,据一般的唱法,它的音高关系与简谱的“1234567”相同。

寿阳工尺谱独具特色。七声唱名为“上乙四黄凡工尺”,也依次对应工尺谱上的七个符号,对应的简谱唱名为“4 3 2 1 7 6 5”正好对应了唢呐、笛、箫管吹乐器七声排列顺序。

为记录声音,古代的中国人尝试了多种方式,寻找多种途径,最终创造了这一曲谱,从而让传统音乐做到了有谱可依。

工尺谱自诞生以来,一直被中国人沿用,直至20世纪,五线谱传入我国,才使我们沿用许久的工尺谱逐渐的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是作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尺这一音乐文化在研究整理民族音乐遗产、向民间音乐学习方面,仍有着积极的特殊的意义,终将被我们保护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