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游山西 读历史》寿阳县人口变动

发布时间:Jul 22, 2021 | 作者:寿阳县图书馆


人口是一个内容复杂、综合多种社会关系的社会实体,具有性别和年龄及自然构成,多种社会构成和社会关系、经济构成和经济关系。是一定数量个人的综合,强调规模。寿阳境内早在原始社会已有人类聚居,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口也逐渐增长。而元代以前的人口情况由于志书没有记载,所以我们只能从明代谈起。

明代实行丁粮摊派差役制度,寿阳以丁口为据。明洪武十一年(1378),有3037户,17107口;嘉靖间(1522-1566)有4464户,53479口;天启间(1621-1627)有4078户,49599口。
清代实行鼓励人口生育政策,人口增长较快。 顺治五年(1648),有3753户,39038口。康熙元年(1662),有丁38424口;五十年(1711),有丁46545口。雍正九年(1731),有4097户,47160口。乾隆元年(1736),有4212户,47275口;三十六年(1771),有48126户,236549口。五十年(1785),有48594户,251699口。光绪五年(1879),有45990户,263800口。光绪十年(1884),有51127户,280220口。

01

康熙十一年版《寿阳县志》户口 徭役篇


02

乾隆三十六年版《寿阳县志》户口篇


03

乾隆三十六年版《寿阳县志》户口篇


04

光绪八年版《寿阳县志》丁徭篇


05

光绪八年版《寿阳县志》丁徭篇 


06

清代《平定州志》户口篇


07

清代《平定州志》户口篇


08

2010年版《晋中市志》人口篇

中华民国初年(1912),全县人口下降至165256人;民国24年(1935),全县有150931人。民国34年(1945),全县有163025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全县有48343户,165600人。至1953年全县人口为159972人,4年净减少5628人,年平均减少1407人。此后人口回升,稳定在16万左右。1959年全县人口160192人,与1949年相比人口减少3.27%1960年自然灾害严重袭击,寿阳人口跌至154591人。1962年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国民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发展,人民生活改善,人口生育强劲发展。1964年寿阳人口突破17万,为170536人;1968年突破18万,1969年达到187379人,与1959年相比人口增长16.97%10年净增27187人,年平均增长2718人。1970年寿阳人口突破19万,为191672人;1973年突破20万,为200162人;1976年突破21万,为210320人;1979年达到214138人,10年净增26759人,年平均增加2676人,与1969年相比,增长14.28%。这一时期人口呈现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的态势,是寿阳人口发展最快的时期。
1979年后寿阳加大执行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力度,人口生产过快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全县人口基本徘徊于21万,期间人民群众的生育观念不断转变和更新,特别是城市居民大部分自觉晚婚晚育,节制生育,“一胎化”的人群越来越多,出生人口大幅度减少,人口在长期低速增长的基础上增幅持续下降。寿阳人口发展逐步步入有计划的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稳定发展时期。
19827月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全县有213487人,其中男性113950人,占总人口的53.38%。劳动年龄人口111126人,其中男性16-59岁的61853人,女性16-54岁的49273人。婚姻状况是:未婚的38997人,其中男性25995人。有配偶的86918人,其中男性41950人。公民文化情况是:大学毕业生255人,大学肄业生26人,高中9555人,初中36448人,小学92701人。在业人口113813人,其中男性68059人。全县居民汉族占绝大多数,为213460人,回族20人,藏族2人,蒙族1人,满族1人,锡伯族1人,外国人加入中国国籍者2人。

09

1989年版《寿阳县志》人口 民族篇


10

1989年版《寿阳县志》人口 民族 家庭篇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寿阳总人口为216536人,与1982年相比8年间增加3046人,平均每年增加381人,增长速度为1.43%,年平均增长速度为0.177%。出生率为11.85‰,死亡率为8.25‰,自然增长率为3.50‰。男性人口115894人,占总人口的53.52%;女性人口100642人,占总人口的46.48%。性别比例(以女性为100%)男性为115.15%14岁以下的少年儿童占总人口比例为25.54%65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为7.67%。每万人拥有各种文化程度人口为大学37人、高中(含中专)582人、初中2609人、小学4204人。12岁以上的全部人口中仍有15的人属文盲半文盲范畴。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寿阳总人口为210184人,与1990相比10年净减少6352人,平均每年减少635人,递减速度为2.93%。男性人口112683人,占总人口的53.61%;女性人口97501人,占总人口的46.39%,性别比例(女性为100%)男性为115.57%85岁以上高龄人口中女性比重高。14岁以下的少年儿童占总人口的比例为20.83%65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为9.46%。每万人拥有各种文化程度人口为大学152人、高中(含中专)824人、初中3700人、小学3957人。15岁以上人口中文盲率为5.54%,具有各类文化程度人口中小学文化程度占45.84%

11

2017年版《寿阳县志》人口篇


12

2017年版《寿阳县志》人口篇


13

2017年版《寿阳县志》人口篇

201011月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县常住人口为211014人。全县共有家庭户69811户,家庭户人口为193996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78人。全县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115739人,占54.85%;女性人口为95275人,占45.15%。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21.48。全县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29937人,占14.19%15-64岁人口为158522人,占75.12 %65岁及以上人口为 22555人,占10.69%。全县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的人口为10723人;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23114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为97744人;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为60158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全县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7196人。

202011月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县常住人口为200352人。全县共有家庭户79106户,集体户2610户,家庭户人口为185076人,集体户人口为15276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34人。全县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108660人,占54.23%;女性人口为91692人,占45.77%。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18.51。全县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25506人,占12.73%15-59岁人口为129750人,占64.76 %60岁及以上人口为 45096人,占22.5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31936人,占15.94%。全县常住人口中,拥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4672人;拥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6726 人;拥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88706人;拥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47013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全县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3406人。全县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90524人,占45.1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109828人,占54.82%
根据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全县共有364个姓氏,其中单姓359个,复姓3个,其他1个,姓氏不详2个。万人以上4姓,占总姓氏的1.10%,计7.88万人,占总人口的36.39%,分别为王、张、李、赵。千人以上万人以下45姓,占总姓氏的12.53%,计11.31万人,占总人口的52.24%,分别为郭、刘、阎、杨、郝、陈、马、高、吴、孙、韩、崔、任、贾、安、侯、胡、霍、傅、聂、武、杜、弓、冀、郑、朱、姜、周、董、魏、冯、庞、巩、潘、苏、梁、温、范、史、白、岳、孟、袁、尹、于。百人以上千人以下56姓,占总姓氏的15.38%,计2.17万人,占总人口的10.02%。十人以上百人以下79姓,占总姓氏的21.70%,计2342人,占总人口的1.08%。十人以下180姓,占总姓氏的49.45%,计574人,占总人口的0.27%
在总姓氏中,有137姓氏人口稀少,其中,72姓氏均为1人,26姓氏均为2人,21姓氏均为3人,18姓氏均为4人。


13

2017年版《寿阳县志》人口篇


特约讲师

郝万泰

郝万泰,1955年7月出生于寿阳县西洛村,中共党员,大学学历。1980年后在西洛中学、寿阳一中任教,1991年调寿阳县委政研室任科员,1995年调寿阳县纪、监委,先后担任宣教室主任、常委、正科检查员,2003年调寿阳县地方志办公室任主任。2009年离岗。

他的后半生一直从事写作和编纂志书等工作,先后在各级各类报刊发表消息、通讯、言论、调查报告、案例剖析等100多万字,图片几百幅。主编了《寿阳县志》(1985-2007)、《寿阳年鉴》(2001-2003)、《寿阳重点工程志》(2004-2011),编著了《寿星奇谈》,总纂了《寿阳县卫生志》《寿阳县村名考》《寿阳乡村图志》《寿阳政协年鉴》(2014-2019)。还担当了《闫家坪村志》《三晋契约》上、下册的编审与摄影,编纂了《商贾立身》《生云博物馆解说词》等书。虽已年近古稀,但仍笔耕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