拧过九十九遭的“挠”才是真正的“挠”
发布时间:Sep 3, 2020 | 作者:
庚子年的雨,三天两头下,这正对吉儿的胃口。只要一下雨,吉儿就不用去上学,因为道儿不能走,因为河大过不去。
下雨的时候,奶奶就喜欢做挠。做挠的时候,奶奶总喜欢坐在灶台后面,把切好的豆角儿山药蛋小米面粉一样样下了锅,然后静静地守着,时不时用筷子把板结的面团拨拉开来。除了蒸汽发出的“出、出”声外,一切都悄无声息……每当这时候,吉儿就坐在灶台对面的门槛上,静静地看着奶奶。
“我娃,来,帮奶奶拧下挠!”
接过奶奶手里的拧挠棍,吉儿轻轻一搅,沉在锅底的山药蛋豆角便奔涌而出,白白绿绿,煞是好看。吉儿的心疼了一下,他觉得自己就像锅中的米面蔬菜……
吉儿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离婚了,然后各自重组家庭,吉儿只好跟奶奶相依为命。同学们先是背地里喊他野孩子,后来觉得不过瘾,索性当着他的面直呼他野孩子。有一次,吉儿终于爆发了,把那几个坏家伙狠狠地揍了一顿。这下可捅了马蜂窝,对方家长气势汹汹地找上门来,指着自家孩子浑身上下的黑青,非要奶奶给个说法。奶奶低声下气赔不是,最后把家中老母鸡下的蛋全部赔了对方,对方才骂骂咧咧地离开。
“奶奶,我以后再也不惹事了。”
“我娃是好孩子,我娃乖,我娃命苦啊!”祖孙二人抱头痛哭。
打此之后,无论其它孩子们怎么嘲笑,讽刺,挖苦,甚至向他丢烂菜叶子小石头,吉儿都不吭一声。没了反抗的刺激,满足的快感大打折扣——见吉儿象一只老绵羊一样任人宰割,孩子们反而没了兴致,呼啦啦转投他处。
吉儿安全了,可是吉儿孤独了,寒来暑往,吉儿就这样孤独地告别了小学,迎来了中学。
来到了新的环境,吉儿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可是,说来也怪,仿佛条件反射,只要一入学校的大门,吉儿就如芒刺在背,周围数百双眼睛好似都在盯着他,让他想逃离这个环境。庚子年的雨,正好成了他逃学的最佳理由。
一圈又一圈,山药蛋豆角开始变形,破碎,渐渐和米面融为一体。吉儿感到挠的阻力也渐渐大起来。十几年来,奶奶也像守护这锅挠一样,守护着自己 ,吉儿的眼前模糊成一片……
中学阶段,别的同学都是车接车送,再不济也是自行车,可吉儿什么都没有,吉儿只有两只脚。奶奶多次想给吉儿买辆自行车,都被他拒绝了。十几岁的大小伙子,非但没能力抚养奶奶,反而要近七十岁的奶奶养活自己,读书究竟有什么用?吉儿几次提出退学打工的要求,甚至已经付诸实施,去饭店洗了几天碗,可每次都被流着眼泪的奶奶送回学校。
“要吃好挠,九十九遭,拧过九十九遭的挠,才是真正的好挠。”奶奶双手把着锅沿,嘴里喃喃自语。
吉儿脑中灵光一闪,无数次把自己想象成锅中的米面蔬菜,那拧挠的过程又是什么?它不正是生活中风风雨雨的体现吗?不经历拧的痛苦过程,豆角土豆始终是豆角土豆,永远变不成美味的挠。
奶奶说得对,只有拧过的挠才是真正的挠。拧挠的过程就是修炼的过程,就是升华的过程,就是脱胎换骨的过程,人生不亦如此吗?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终“三千越甲可吞吴”,完成复国之大计;音乐家贝多芬,在双耳失聪的情况下,勇敢地“扼住生命的咽喉”,以顽强的意志,惊人的毅力,先后创作了《月光曲》《欢乐颂》等撼人心魄的辉煌乐曲;苏轼被贬黄州后,依旧潇洒地挥挥手,“一蓑烟雨任平生”……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古人尚且如此,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年,自己却因为些许小事就一蹶不振,进而选择了逃避,吉儿真想给自己两个大嘴巴子。和他们相比,自己受的这些委屈算什么?这些年的逃避又改变了什么?既然改变不了什么,为什么不像他们一样,学着面对,坦然接受,把它们当做生命本然出现的一种状态,并在这个过程中升华自己呢?
奶奶把挠盛入碗中,加入西红柿小米椒的蘸料,一抹一蘸,真是美味。
村上春树说得好:当你穿过了暴风雨,你早已不再是原来的那个人。吉儿知道,吃过这碗挠之后,自己也将不再是当初的那个自己。
作者简介:张慧萍,女,寿阳县平头村人。高中毕业,热爱文学,创作有多篇作品发表并获奖。
(信息来源:寿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