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五 泡好豆子做豆腐
进入腊月二十五,寿阳农村的各家各户开始泡豆子,做豆腐。做豆腐设备简单,工艺也不复杂,村里几乎家家户户自己都能做。地下放一盘小石磨,把泡好的豆子磨成浆,然后到火上熬,等豆浆熟了,加入适量卤水,豆浆就开始凝成豆花,把豆花舀入事先准备好的方形模子里,等水分漉去,就做成白嫩晶莹的豆腐了。
新年快乐
寿阳人做的豆腐,要安顿多种吃法,一是冻豆腐,将做好的豆腐,切片,放在数九寒天的院子里冻一晚,就成了别有风味的冻豆腐,过年时炒菜、做汤都可以加入;二是油炸豆腐,把豆腐切成菱形小块,下油锅炸,待豆腐变成金黄色,即可捞出。经过油炸的豆腐较耐保存,从除夕吃到正月十五,没有问题。较难保存的是鲜豆腐,把豆腐切成二三斤的小块,放入锅盆中,用冷水浸泡,水以刚刚淹住豆腐为好,水温以摄氏4度左右为宜,放置冷藏处,保持水温,不可结冰。而且每天要换水一次,可以保存的过年的时候。
寿阳人过年以豆腐为主要副食,由来已久。
原因之一是寿阳历代地广人稀,许多偏远的地块往往很少施肥,这样的地块老百姓就安排种植豆类植物。二是自己做豆腐,成本便宜。当然,现代营养学证明,豆腐的植物蛋白非常丰富,有益于人体健康。寿阳农村自古就有:“要长寿,多吃豆腐少吃肉”的谚语。寿阳的豆腐、豆腐干历久不衰,在省内外市场至今享有盛誉。
这样的一种美食,起源于何代?发明人是谁?
据民间传说,制作豆腐起源于中国汉代,发明人是汉朝的淮南王刘安!
刘安是汉朝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的孙子,西汉沛郡丰(今江苏省丰县)人。刘邦把他的封地封到淮南,时人称他为淮南王,但是这位王爷对治理州郡毫无兴趣,却笃信道教,每日躲进深山,一心想着炮炼长生不老的丹药。他的手下有八位炼丹的行家,每日在城外的深山里烟熏火燎地炮炼丹药。后人尊称他们为“八公”,把这座山称为“八公山”。
炼丹家们把各种材料混合在一起,进行熔炼、蒸馏等过程,希望能够炼出长生不老的丹药。
说来凑巧,有一次,几个道士正在大锅里煮豆浆,雪白的豆浆在锅中沸腾翻滚,道士们眼睁睁地盯着大锅,期待着有新的丹药生成。这时,一个道士从锅前经过,他手里端着一个葫芦瓢,瓢中盛着卤水,一个踉跄,瓢中的卤水不小心溅入锅中,道士正待赔礼,不料奇迹发生了——原来白花花的豆浆霎时凝结成了形态各异的豆花,道士们急忙把豆花出锅,谁想漉干水后,竟然凝聚成了白嫩晶莹的豆腐!道士们不敢贸然品尝,村中一位胆大的年青人试着吃了一口——味道很好啊!
从此,豆腐的制作就在左近传开了。
人们尊称淮南王刘安为豆腐的始祖,各个豆腐店都虔诚地祭拜他。至今,在淮安市每年都要举办全国性的“豆腐文化节”,祭祀刘安。
刘安这位汉代的发明家。最后的结局怎样?
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时,刘安被人诬告谋反,汉武帝遂动了杀机,刘安不得已畏罪自杀。
但是,虔诚的道教信徒们,无论如何也不会相信:这位道教的始祖会不得善终。他们坚信,刘安是服了仙丹之后得道成仙了!当他服下仙丹,飘飘然升上天界的时候,家中没有服完的仙丹被院子里的鸡、狗食下,霎时间鸡、狗也跟着刘安飞上天庭。
因此,后人留下了一句谚语——“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饺子成为春节不可缺少的节日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饺子形如元宝。尊老爱幼尊老爱幼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音;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望。
图文来源 | 王世国
本期编辑 | 潘福明 李小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