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红火火过大年,民风民俗永相随
我们都知道春节对中国人来说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所以为了过好年,古代的中国人要拿出近一个月的时间做诸多准备。于是腊月成了非常忙碌的一个月:人们要忙着对保佑、赐福于他们的神祗、祖先有个交待;要对一年来的往来账目有个结算;要对亲戚、邻友、同僚给以节日的慰问,以使今后能更好地相处;种种事宜渐渐形成一套套仪式,并保留到现在,成为中华民族的民俗。
那么腊月到底有哪些民俗呢?
首先你知道为什么农历十二月叫做“腊月”吗?当然不是因为这个月要做很多腊味啦!
其实腊月古时候也称“蜡月”,这种称谓与自然季候并没太多的关系,而主要是以岁时之祭祀有关。所谓“腊”,本为岁终的祭名。汉应劭《风俗通义》谓“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用大蜡,汉改为腊。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先祖也。”或曰:“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这里所说的,不论是打猎后以猎物祭祖,还是因新旧之交而祀神灵,反正都是要搞祭祀活动,所以说腊月是个“祭祀之月”。
在北方,腊月正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寒风凛冽,农田工作基本结束,进入农闲时间,所以有很多时间来准备过节。
首先从喝腊八粥开始,然后人们要扫房、请香、祭灶、封印、写春联、办年货,直到除夕夜。广义地说过年,应该从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甚至可以说从喝腊八粥就开始了,一直要过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才算结束。而过去一些官宦人家,甚至还有拖至二月二“龙抬头”那天过年才算结束。(所以如果按古代惯例来,我们的假期至少应该从腊月二十三放到正月十五咯)
腊八粥在古时是用红小豆、糯米煮成,后来材料逐渐增多,加入了枣子、栗子、花生、白果、莲子百合等煮成甜粥。也有加入桂圆、龙眼肉、蜜饯等同煮的。
在中国的民间诸神中,灶神的资格算是很老的。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传说灶君要在这一天上天向玉皇大帝“述职”。灶君忙碌了一整年,保佑各家各户灶火不断,饮食平安,人们为了表示感谢,给他饯行。“谢灶”这一天,要准备斋菜、烧肉、鸡、桔子、糖果、茶、酒、金银衣纸、香烛等物品,摆放在灶君前方,点红烛拜三拜,敬酒敬茶,跟着说一些吉利的话等。自周朝开始,皇宫也将祭灶列入祭典,在全国立下祭灶的规矩,成为固定的仪式。
古代把春节大扫除称为“扫年”“掸尘”,起源于古代人民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后来逐渐演变为年终的卫生大扫除。对于北方来说,严冬中的腊月扫房,只是掸扫而已,而在南方往往将桌椅板凳,甚至大架子床都抬到河边、井边去刷洗。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在窗户纸上贴春联、福字、窗花和刻有吉祥图案的剪纸。民间传说玉皇大帝会在这一天亲自下人间查看善恶定来年祸福,所以人们在这一天会换上新的窗户纸迎接视察。现在我们已经不用纸糊的窗户了,但贴窗花贴福字贴春联的习俗保留了下来。
腊月二十六一到,就进入准备年夜饭的时刻了,人们会上街置办年货,杀猪劏鸡宰鸭捉鱼,广东人还会准备以煎炸类、糖类产品为主的传统年货,比如年糕、煎堆、油角、糖冬瓜等等。
鸡音携“吉”,古又通“急”。杀公鸡是指从这一年开始年货要办完了,由于制作年货还需要时间,再不动手就来不及了,所以这天是查漏补缺完成采购的时间。
因为正月初一到初五传统是不能动火的,因此要在年前准备好过年的食物,发面不容易坏,正月里人们一热便可入食。在我们广东“年廿八,洗邋遢”,而且“洗邋遢”不仅是把屋里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精心布置一番,有些家庭会在当天傍晚还要用柚子叶烧水洗身,寓意洗去一年的晦气与不顺。
又叫小年,人们会往来拜访,又叫别岁。蒸馒头的寓意来年日子过得蒸蒸日上有个好彩头。蒸出一些枣糕、佛手等形状,再捏几个豆包,点上红点儿图个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