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傅以新
【著书立说的寿阳人】之六——傅以新
傅以新
1943年生于山西寿阳神武村,196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山水画科,导师李可染、李苦禅、宗其香、李斛。先后任天津美术学院和中央民族大学艺术研究所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第九届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李可染画院和中央文史馆书画院研究员、北京中山书画社副社长、中国山水画研究院顾问。出版有《颜真卿》《楷书基础技法》《楷书习作评改·颜体》《书法结体研究》《傅以新水墨画选》《傅以新画集》《傅以新山水画赏析》《傅以新庭堂山水》《学院派书系一一傅以新》《中国美术家大系一一傅以新》《世界邮票上的中国艺术家一一傅以新》,竹简书法集《易经》《孙子兵法》。任大型画册《墨海撷珍》《激情如潮》《中央美术学院678》《彩云南纪实》主编和《学院派书系》(一、二、三卷)总策划。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和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央民族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央文史馆书画院和李可染画院研究员、北京中山书画社副社长、中国山水画研究院顾问。
他是教授、学者型画家。在他的画里,你能领略到深厚渊博的文化底蕴,品味出严谨细腻的做人标准。他有专业的优势,又善于稳中求变、不断创新。
“为山河立传”的画家傅以新
傅以新,1943年生于寿阳县尖山(神武)村。1946年全家外迁,小学、初中就读于上海,高中移居北京。他在十二中上学时组织美术组进行互学,组内2人考取中央美术学院,一人考取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61年是“文化革命”前中央美术学院最后一次招社会生源,共只有5个名额,傅以新幸得折桂,考取中国画系人物画科,成为叶浅予、李可染、李苦禅、宗其香、李斛的学生。那是大师们艺术的黄金时代,为培养学生倾注心血。傅以新非常珍惜人生的机遇,学习刻苦,并广采博览,认真探索老师们的治学经验。经过素描大师李斛的精心指导,打下了坚实的造型能力。傅以新在3年级时转学至山水画科,确立了终生努力的方向。
1966年,5年学业完成,傅以新却因“文化革命”开始不能毕业,直到1973年才分配到天津美术学院任教。那时,被政治运动和下放锻炼耽误的时光,他用废寝忘食的努力进行弥补。专业所及,凡人物、山水、书法,皆倾力钻研,成为天津美术学院教学中坚。1973年他的首部连环画《一只牛角》由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1974年人物画《青年突击队》收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组画辑,并为天津东郊礼堂创作了大幅作品《领袖和人民》《战地黄花》,从此不断有佳作产出。
上世纪八十年代,是傅以新开始收获的季节,他表现光的作品开始登上舞台。1982年《凝寒》首次发表于《北京文学》;1984年《清光万里》收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中青年山水画家作品选》;同年在《迎春花》辑里,将其表现光感的水墨画《喷薄千里》等数幅作品进行了介绍,风格独特的画风开始广受关注。
喷薄千里
傅以新的书法也在此阶段获得成功。草书《天下归心》在天津首届书法篆刻展获奖。1985年草书《雨中步游漓江》诗参加"首届国际书法展,收入“精品集”,并获政府奖“鲁迅文艺奖金”。1985年论文《米氏云山》在《美术》刋出,随后开始在《今晚报》开辟书法评论专栏《小窗书话》,共70多期。
九十年代初,傅以新首次个人画展在北京举办,除央视晚间新闻给予长达半分钟的播报,其他13家媒体也予以报导。《求是》杂志破格地专门在封底刋登其作品《观沧海》。
1994年傅以新获天津美术学院教授职称,年底调到中央民族大学艺术研究所任教授。他被聘为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政协委员。
傅以新遵循老师李可染“为山河立传”的艺术宗旨,多年来足迹遍及西藏之外的祖国各地,采风、写生、考察、记录,不辞辛劳。其中云南之行、长江之行、新疆之行皆一次超过百天,积累了大量的创作素材。他的作品参加了文化部、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中国美术馆、荣宝斋等举办的赴海外画展及全国美术展、全国国画展、全国山水画邀请展等重要展事。
傅以新的绘画风格日臻成熟,其表现光感的作品以独特的视觉效果引发关注。2015年《美术》对他的绘画作品专题介绍,刋登作品十余幅及杨先让评论的《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以“水墨可染,光色以新”充分肯定他的艺术探索。傅以新的个人画册《傅以新画选》《傅以新山水画赏析》《厅堂山水》《学院派大系傅以新》等陆续出版发行。2016年,傅以新北京第二次个人画展在中国园林博物馆举办,观者过万。
傅以新先生退休多年,仍不息地跋山涉水。他近年的水墨写生作品已达400余幅,等待结稿出版,以《文配画》为题的这批作品发在网络后,引起强烈反响。
傅以新是位永不停歇的艺术家,总在寻找新的视角、新的题材,目前他的探索目标又伸向中国画多所回避的“天云系列”,相信他会带给人们耳目一新的精彩。
作品品鉴
1
以真山水为感情和笔墨的体验之本,以超越视界的诗意心境为宗旨,以主观的光感表述为载体,熔铸中西的艺术道路,继承着老师李可染、李斛、宗其香的艺术探索道路,同时又展现了自己的艺术风貌。
墨素《傅以新画集》序
2
我们在他的画作上看到的是那似曾亲见又无法捕捉的瞬间变化,和在平凡无奇的景色中揭示出美的奥妙,这是稍纵即逝的自然灵性与挥之不去的艺术家灵性的融合。只有对大自然充满激情和爱恋的画家,才能感受到山水的灵魂、性格情怀,才能创造出如此感人的山水画作来。登巅涉涧,荷日戴月,攀幽栖绝,蹈危履险,傅以新把自己融化于自然,又把自然融注于笔端。
鲁言《傅以新水墨画选》序
3
傅以新山水语言的最大魅力,是“写自然之性,亦写吾人之心”,这里说的是自然之性而非自然之象,这正是他明显地区别于当代其他山水画家之处。他画黄山的俊秀、泰山的雄强;他画太行的壮伟、祁连山的豪放;他画漓江的旖旎、苗乡的清润;他画三峡的险峻、黄河的咆哮。几乎每一件作品都有缜密的构想,都有精密的构图,都有各自不同的笔墨,都有戛戛独造的意境,各臻其妙,异彩纷呈。如果没有对传统笔墨系统进出在我、任用在我的自信和自由,傅以新以外出写生为标志的厅堂山水,就不可能从传统规范中“脱茧而出”,取得如此丰硕的成果。
贾德江《傅以新厅堂山水-序》
金沙江畔
净域松风
首席顾问: 适 可
图文来源:北京傅以新工作室
本期编辑:郭利民 王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