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杨生宽
【著书立说的寿阳人】之七——杨生宽
杨生宽
山西寿阳人,中共党员。北京中华国际名人研究会会员。20世纪六十年代,曾从事农村和教育工作。70年代初,步入政界,先后担任寿阳县平舒公社、城关公社、长岭乡、城关镇党委书记以及农业局、交通局局长,寿阳县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著有《路魂》《老寿星》《谈古论今说方山》《阪泉山风云》《德化佛光照人间》《祁寯藻故里景区印象》等书。2012年获“山西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称号。
对挡住阳光的大山,森林能怎样?拓开他们,向着太阳奔去,去追逐光芒,去铸就辉煌......
走进太阳
杨生宽,1937年出生在寿阳方山脚下的寺沟村,童年经历过的穷困、苦难、辛酸,铸就了他顽强、自信、坚韧不拔的性格。青年时期的他是唱着“解放区的天是晴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的歌声中度过的,在党的培育下,他当过农业合作社副社长、学校教师、校长、乡党委书记,这一路走来,由一个纯朴、善良的小伙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基层干部。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是他常说的话,为了长岭乡的人民走出大山,过上好日子,他开始四处奔波,终于在地、县交通部门的支持下,寿阳县长岭乡至和顺县马坊乡18公里的路修通了。从此,祖祖辈辈被困在大山里的长岭人缩短了与城里人的距离,长岭的乡亲们亲切的称他为“爱民书记”。
长岭乡修路合影留念
“要想富,先修路”,此刻的杨生宽才真正感受到这句多少年平平常常的口号是那么的实在,动人,富有魅力!修路,修路,一定要修路!
在担任寿阳县交通局局长期间,他立下军令状,修路!这一纸军令状没有人比他更清楚它的份量,当身边的领导开始为他担心,周边的同事满脸的质疑的时候,他呵呵一笑:“老了老了,再不干就没有机会了。”没人知道在这条山路上,他行程多少?越过多少沟沟坎坎?没人做过统计,也没法做统计,可他从来眉头都不皱一下,三改互通立交桥、设法拔掉“钉子户”等等,这一桩桩一件件,无不凝聚着杨生宽的心血。可是问题又来了,从哪修?怎么修?是阳泉市走桃河滩设高架还是穿越寿阳西侧规划中的“韩庄煤炭开发区”?走向问题各路专家各持一词,就在这时,他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大胆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说道:“一、建设高等公路就是为了晋煤外运,我们寿阳县又是煤炭重化工基地,这样会增加公路收益;二、寿阳县城地处太行山腹部丘陵盆地,是太原、榆次、阳泉三市的重要交通枢纽,不用劈大山穿隧道,既省力也省钱,我觉得公路修在寿阳县城比较合适。”本以为试一试肯定没什么希望,没想到这一说还真就起了作用,评估专家组竟然真的同意了我们自己的方案。经过努力,一个以国(省)道和高速公路为框架,四通八达的公路网雏形基本形成,他也与交通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并连续四年受到省政府的表彰和嘉奖。1994年,寿阳县交通工作在全区综合评奖中获系统先进单位称号。
国务院总理邹家华视察太旧公路合影留念
曾在平舒公社工作的他对平舒乡有一种特殊的情怀,2007年由寿阳县宣传部聘任,开始筹划祁寯藻故里景区的建设。听说又要回平舒,他激动地写下《三回平舒》:
别梦依稀三十年,老步重踏旧山川。昔日故居犹多味,人亲土熟似家园。
官们会集乡政府,谈古论今话儒学。运筹打造祁公府,敢叫旧貌换新颜。
杨生宽和专家们研究设计方案
退休后,闲赋在家的他,开始了自己的“第二事业”——写书。整理资料、辛勤笔耕,忙的不可开交。出版了《谈古论今说方山》《老寿星》《阪泉山风云》等著作。
正如他的名字一样,杨生宽,这些年,他用愚公移山的精神告诉我们人生不仅仅只是长度,更重要的是宽度,只有永远对生活充满激情的人,才能藐视坎坷,才能走进太阳,才能拥抱阳光。
作品品鉴
1
《老寿星》详细描写了“老寿星”这个虚幻的神话人物从下凡转世到“飞天”的艰险过程,内容短小精干、错综复杂,情节耐人寻味。
2
《阪泉山风云》是一部反映寿阳地方文化的神话小说,内容跌宕起伏,余味无穷。
3
《德化佛光照人间》运用玄幻、推理的文艺笔法,神解了这位古代佛学思想家苦行苦愿、终成正果的游仙历程,将一个湮没山林千余年的圣人德相展示于世。
4
《路魂》再现了我县乡村从泥泞的红泥路到平展的柏油路的全过程。全文从县里一幕幕舍小家为大家、可歌可泣的动人场景,展示了一幅幅建功立业、光耀千秋、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谱写了一曲曲寿阳人民在修建致富路中,知难而进、气吞山河的英雄战歌。
5
这是一部在祁寯藻故里景区建设工地上写照的作品,详细记录了关于修建祁寯藻故里的详细过程。
6
这本书以说文图解的形式将纪实史料、民间故事、名人诗词、残碑古迹以及分集解析等内容汇编成册,比较全面系统地记述了方山的历史沿革。
首席顾问: 适 可
图文来源:寿阳县图书馆资料室
本期编辑:郭利民 王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