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刘迎春
【著书立说的寿阳人】之十五——刘迎春
刘迎春
刘迎春,一九四七年生人。曾任寿阳县棉织厂厂长、寿阳县二轻局局长、寿阳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政协寿阳县委员会主席,寿阳县企业联合会、寿阳县企业家协会会长等职。现任寿阳县书协名誉主席、寿阳县老年书画研究会名誉会长。晋中市书协会员、中国老年书协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
作品曾参加“中国电影百年书画大展”荣获佳作奖;“金马奖”首届全国书画和陶瓷艺术作品联展赛荣获金奖;“红旗颂”喜迎党的十八大全国书画家优秀作品邀请展获金奖;第三届“羲之杯”全国诗书画家邀请赛获一等奖;首届天一国韵·全国书画篆刻作品大赛获优秀奖;牡丹杯·吉祥中国艺术大展获金奖;“小平您好”全国优秀书画作品展获金奖;中国老年书画精品选获一等奖;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发表70周年全国书画联展获金奖;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八十五周年全国书画联展获金奖;第二届“炎黄杯”国际诗书画印艺术大赛获金奖。作品编入《华夏诗文书画精品集》《红旗颂》当代杰出功勋书画家优秀作品选集、《名家书画系列》、书画名家·艺海大观、《羲之杯》全国诗书画家精品集等。书法作品在华文信息2005总第22期、中国文化名家报2006总第22期、羲之书画报2012总第26期和羲之书画报2012总第28期等报刊上发表。
1947年2月2日,刘迎春出生于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的晋冀鲁豫边区太行区第五专区林县(地处太行山东麓、现红旗渠分水岭、属河南省)井头村一个虽非恐饥挨饿、但需省吃俭用方可勉强度日的农村匠人之家。出生当日正好与农历丁亥年“立春”(2月4日)相隔一天,所以父亲给他起名为“迎春”,希望他的出生能给家里迎来“春天”。
伯父是石匠、三个叔叔是木匠,父亲是一位毡匠,刘家还缺个铁匠。为弥补了刘家没有铁匠的遗憾,父亲一心企盼儿子长大成人、传承祖志,铁下心来让他学习铁匠,希望他将来做一个踏石有印、抓铁有痕的实诚人,日后也好有门手艺可以养家糊口。1961年初,正是我们国家遭受严重灾荒的年月,14岁的刘迎春强忍与父母长期离别的苦痛,按照父亲言听谋决的吩咐,放下自己心爱的书包,背井离乡从他的出生地长途跋涉来到山西省寿阳县芹泉铁木业社投奔舅舅,拜舅舅学习打铁。本来也就是为了求得个生存的技能。不料,从此他的一生竟与“铁”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铁匠这个行业中,对大锤、二锤的技术要求之严格是行外人难以理解、甚至超乎想象的。抡起的八磅大锤,既要砸得精准有力,又必须使劲均匀适度。火红的铁活,一锤下去,稍有偏差,做出来的产品自然达不到应有的质量要求,伤人的事故也是难以避免的。他虽然个子高、力气大,有着身大力不亏的天然优势。但是,怎样才能按照师傅的小锤指点,区别轻重缓急、把握抑扬顿挫,在叮叮当当的动人乐曲声中,做到生产效率的提高、产品质量的合格,关键在于徒弟能够与师傅配合的默契程度。在整个铁木业社,刘迎春过硬的打铁技术那是众所周知的“呱呱叫”。铁木业社的青年小伙子们在他带领下,争先恐后、生龙活虎,工作干得出类拔萃、生产抓得有声有色。他的这种无私无畏、敢为人先的精神,赢得了全厂工友的一片喝彩,提高了职工的福利待遇和工厂的知名度,也为日后用“技术”的乃至“艺术”的方法解决生产生活、经济政治问题埋下了触类旁通的种子,打下了举一反三的基础。此时的刘迎春已经完成了从“小铁匠”到车间主任的历练,21岁的他便担任了副厂长(当时称厂革命领导组副组长)。
1977年7月,国家正是处于粉碎“四人帮”之后百废待兴的关键时刻。而立之年的迎春正气浩然、临危受命,勇敢地挑起了组建县棉织厂并赴任厂长的重担。经验不足,以勤补拙;重任在肩,跟上靠下。几近白手起家的他愣是凭着自己坚忍不拔的意志和踏平坎坷的豪迈,顽强地战胜了前进道路上的重重艰难险阻,完成了组建新厂的任务和重大技术的改造。棉织厂虽是一个县管小厂,但只要紧紧抓住改革开放的发展机遇,小厂照样可以有大作为。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刘迎春怀着塑造行业标杆的雄心壮志,不辞辛苦地奔波于省地主管部门,不厌其烦地汇报自己工厂的情况,请教克服困难的办法。他的诚恳、热情,感动了省纺织厅内的上下左右,有什么新的项目和技术、好的措施和经验,都喜欢与他交流沟通。而他也总是能及时抓到手上、记在心里。他以势如破竹、前所未有的拼搏,带领工人和技术人员夜以继日、艰苦奋战,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创造了寿阳县工业企业史无前例的辉煌。终于在激烈的、甚至是不规范的市场竞争中,以志取胜、以智取胜、以制取胜、以质取胜,打出了自己的品牌,打开了向来想都不敢想的全国大部分省市的市场,产值和利润得到了空前的增长,极大地鼓舞了厂内、业内的土气和斗志。漂亮的棉织厂翻身仗,让“寿棉”成为全省的行业楷模,刘迎春成为远近知名的二轻企业家、山西省劳动模范。
1989年11月,刘迎春被提任县二轻局长。出生寒微的他深知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道理,自己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给予的,只能用来为民服务、为党争光、为社会做贡献。面对党的事业、人民的利益,必须做到真正把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县城主干线朝阳街的拓宽,现代化购物中心的建设,全系统大刀阔斧的改革、技术革新的开展、特色经营的挖掘、现场管理的深化、国际市场的开拓、企业文化建设的探索,都是他的得意之作,对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所做出的贡献远远超出了当时当地的时空。
1992年12月,他当选为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93年2月,被选为县人民政府副县长。一上任他便又忙的不可开交,好像身上永远有使不完的力气。307国道的改造、产业结构的升级、重点工程的建设、乡村公路的打通、水利设施的修筑、阳煤集团的引进、县城六纵五横的规划、城市功能的提高、居住环境的改善、综合治理的实施等等,给寿阳的经济社会、民众生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分管多项工作的主要负责人,他既解放思想、又实事求是,既敢闯敢干、又稳扎稳打,既积极主动、又严谨过细的思想风格在广大干部群众中留下了众所周知的好口碑。
疾风知劲草,烈火炼真金。正是那些波折使人更加智慧,正是那些挣扎使人更加坚强。金山大酒店的建设,是刘迎春在棉织厂进行改革之后为寿阳县二轻企业转型发展、步入市场经济的一个试点工程。“摸着石头过河”的艰难,建设资金严重不足的困扰,社会上方方面面的不解,某些居心不良者的非议,都使工程的起步和进展举步维艰。记忆犹新的辛酸苦辣、历历在目的五味杂陈、唯有他这个委曲详尽的当事人明白。不惑之年的嚎啕大哭、竣工之后的喜极而泣,形单影只的深沉思索、连宵彻曙的辗转反侧,淋漓尽致地释放了他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喜怒哀乐、展现了他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忠心赤胆,映衬了他心底无私天地宽的优秀品质,显示了他“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高尚情怀。身正不怕影子歪。生命之美好,正是因为我们能够在逆境中发现新的光明和人心的公正。
2002年4月,刘迎春卸任任职9年之久的副县长,担任了县政协主席、党组书记。他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突出自身建设、深入调查研究,密切联系群众、坚持群众路线,实施委员主体工程、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牢牢把握团结、民主两大主题,认真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三大职能,为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发挥了政协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不仅赢得省市政协的赞誉,而且获得全国政协的好评。
2006年6月,还不到退休年龄的他就在人代会、政协会提前换届时辞职让贤。离开县政协主席的领导岗位后,具委、政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安排他负责组建寿阳县企业家协会和寿阳县企业联合会,并当选“两会”会长。按照“两会”章程,为企业牵线搭桥、给企业排忧解难、维护企业合法权益、服务企业健康发展,为促进全县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安宁、文化进步作了大量可圈可点、可喜可贺的工作,成为名副其实的党委、政府的好助手、会员单位的好帮手。特别是他亲自倡导、组织、参与编写的50万字的《寿阳工商业六十年》,详实记述了新中国建立以来寿阳工商业艰苦卓绝的创业史和发展史,生动地再现了60年来寿阳工商业界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奋斗历程,充分展示了各类工商业在不同时期取得的成就和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的贡献。奋战在工商业战线的历代精英和广大员工自强不息、艰辛创业,顽强拼搏、不懈奋斗的精神,永远是寿阳工商业开拓进取、创新发展的强大动力。
退休之后,刘迎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了吟诗写词、作文练字上,把自己的学习心得、人生感悟、以致理想信念、家国情怀,都凝结在无尽的丹青笔墨之上,抒发于悠扬的浅吟低唱之中。近年来,他仅参加过各级各地各部门大展的书法作品竟多达上千幅。其中,出版获奖书法作品集多本。古稀之年的他,创作却正处于“风华正茂”之际,以书会友、以书传情,以书明理、以书励志,已经成为他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生命寄托。
铁杵磨成针,功夫不负有心人。刘迎春从一名县营工厂的“小铁匠”一步一个脚印地成长为县级班子的主要领导,用笃学不倦的毅力让我们见证了什么是勤政爱民的好公仆!
作品品鉴
1
《我的生活》刘迎春回忆录通过讲述自己的故事折射出时代的变迁、社会发展与进步、经济发展与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政治、文化、环境等各个领域,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从站起来、富起来到现在的强起来。谨以此书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
2
《伟人诗词一百首》
3
《刘迎春书法作品集》
首席顾问: 适 可
图文来源:寿阳县图书馆资料室
本期编辑:郭利民 王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