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首页>>详情页

寿阳美食


畅游三晋大地,品读华夏历史,坚定文化自信,体味精彩人生。游山西 读历史。

前几期给大家介绍了咱寿阳的旅游景点,今天小编就给大家说道说道咱寿阳的好吃的。

寿阳茶食以太安驿镇所产最佳。"太安驿"原是古代通京大道上一个著名驿站,唐代的时候曾迎来大文豪韩愈《名食掌故》记;唐长庆二年(822),时任兵部侍郎的韩愈赴镇州宣慰乱军,途经寿阳已夜幕低垂,在太安驿歇息;长途跋涉鞍马劳顿,韩侍郎已是饥渴交加,急令摆饭;驿丞上茶后,苦无新品,急中生智用中午烙饼所剩的面,包上糖馅,用鏊精心烤制,随即端上;韩侍郎问驿丞这是什么点心,驿丞随机应变,称"专为大人饮茶而制";韩侍郎闻后脱口而出"噢,茶食",大加赞赏,留诗一首"风光欲动别长安,及到边城特地寒,不见园花兼巷柳,马前唯有月团团;"现在,寿阳太安驿镇学校内,仍有此诗的碑文,落款为"长安长庆二年文次寿阳驿"(韩愈谥号"文",次为短暂停留);吃得茶食后,韩愈单身匹马,冒着风险,不费一兵一卒,化干戈为玉帛,平息镇州之乱,史称"勇夺三军帅";韩愈返京后,此年九月转任吏部侍郎,常思"茶食"味甘,便调厨入京,并向皇上及百官荐食;此后,"茶食"竟成了贡品,岁岁进奉; 寿阳至今将这种包糖馅的面饼称为"茶食";茶食是佐茶而吃的糖果、脯饵、糕点之类的点心,现在又称茶点;点心在唐代时即有,初为晨馔;如《土风录》记"小食曰点心",又《北辕录》云:"洗漱冠栉毕,点心已至;"而点心又有干、水之分;"干点心曰茶食,见宇文懋《昭金志》'婿先期拜门,以酒馔往,酒三行,进大软脂小软脂,如中国寒具,又进蜜糕,人各一盘,曰茶食'"(清顾张思《土风录》),又如"金国宴南使,未行酒,先设茶筵,进茶一盏,谓之茶食;"元代睢玄明《耍孩儿》套曲中亦"有百十等异名按酒,数千般官样茶食。"从诸多文献中可见,茶食在历代的北方作为一种待客宴宾之品。

油柿子具有独特风味的一种糕点名品,产于山西省寿阳县。寿阳县位于寿水之阳,故此得名。而这寿水,则因是老寿星的诞生地而得名。

老寿星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主长寿的一位尊神。据传说,"老寿星"刚生下时十分羸弱,到12岁才会说话、走步,家里人很疼他。

那时,寿阳漫山遍野都是柿子树。柿子成熟之际,吃上一口,如吮蜜吸糖一般清凉爽心。"老寿星"从小嗜柿如命,直把柿子当饭吃。每年冬初,"老寿星"爹妈就把柿子摘下,用绳子串起,挂在窑里,供"老寿星"吃,一直吃到来年柿子下树,日子久,"老寿星"因吃柿子身体意强壮起来,最后成了长寿不老的"寿星"。"老寿星"得道成仙,飞升天界,使极少回寿阳老家。而乡亲们想他盼他,逢年过节,便拿串质好的柿子供他。后来,寿阳渐渐成了"春晚无花秋早霜"的高寒地带,柿树也纷纷迁居盂县、平山。寿阳百姓没有柿子来供奉"老寿星",一"小寿星"就教大伙儿用红糖稀把面和起来,捏成柿状,用油炸熟,拿绳串起来,供献"老寿星"。从此,"油柿子"便成了祭扫的高档供品,寿阳人称"大供"。

后来,寿阳人不仅用"油柿子"作供品,而且当作糕点经常食用。也许是常食"油柿子"之故,寿阳的长寿之人渐渐多了起来。据统计,百岁以上的老人竟有一百多位。于是,寿阳"油柿子"便远近闻名。1989年在全国科普会上展出,深受好评,被评为山西名产。"油柿子"现有寿阳食品加工厂等8个生产厂,行销省内外。

寿阳豆腐干,山西省寿阳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豆腐干块形较平整,外观褐红,内显金黄,口感坚实,组织细腻有韧劲,无豆腥味,鲜香味美,营养丰富。"寿阳豆腐干"采用当地产优质大青豆制成。所用原料寿阳大青豆颗粒饱满,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份。

好吃的肉当然也要搭配不一般的饼,这样才能给人舒适的口感享受。寿阳的红烧饼也是当地的一绝,它是用小麦面制成的空心饼,质嫩爽口,筋韧醇香。这种烧饼比一般烧饼稍大,之所以称为红烧饼,因其形状为圆形,外皮白边呈红色。将烧饼从中间打开,放入切好的猪头肉,烧饼的结实耐嚼与猪头肉的肥美鲜香相互交融,这滋味好吃到合不拢嘴。要想口感更佳,饼在夹肉前就要呈温而不凉的热度,确保夹上猪头肉后能达到饼和肉合二为一,再根据个人口味配些辣椒、葱蒜、香菜等佐料味道更加妙不可言,别有一番风味。



图文来源:寿阳县图书馆资料室

本期编辑:郭利民     霍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