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阳竹马
傩(Nuo),汉字中最神秘的文字,源于人类漫长狩猎时期的各种图腾意识。
进入农业文明后,傩巫文化联手。黄河流域的粟,长江百越之地的水稻,不约而同形成神鸟崇拜和祭祀。
傩,逐渐演变为上古时期先民驱鬼逐疫、祀神祭天、祈福禳灾、消难纳吉的祭礼仪式。最早记载于商,有上甲微创建禓(傩)五祀。
傩文化,博大精深。流传在山西晋中寿阳平头一带的竹马、爱社,正是傩文化的延续和传承。
起源于明清的寿阳平头镇郭家沟村的竹马传统民间艺术,集高跷、竹马、武打于一身,造型高大,彩饰鲜艳,多有武场,少见文戏,刀枪剑戟拼杀,真善美丑自现,将民间喜闻乐见的历史故事、人物,展现于舞台。
寿阳竹马,2008年已入选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行进在山村小路的竹马演出队伍
这一刻,仿佛走进历史,看见历史。
杨门女将,叱咤疆场,忠义报国。
有幸纪录竹马表演的完整过程。
化妆:竹马表演,彩妆脸谱,扮相华丽。
竹马艺术,和其它非物遗产一样,在频临失传的边缘,挣扎,生存。
这样的脸谱,是乎看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心。
戴冠,背旗,插翎,面容端庄,美丽。
勒紧绑腿,踩上高跷,一份辛苦,一份收获。
扶上马,固定好马头,整个演员身上负重,在20~30斤左右,一场演出,汗流浃背。
演出: 竹马表演,果然名不虚传!
一招一式,形象逼真,策马奔驰,马蹄声声。人物表情,惟妙惟肖。舞台再现,栩栩如生。
演出结束,提起马头,向观众致意,谢幕!
竹马演员,年轻靓丽,竹马表演,后继有人。
非物遗产传人一一一郭永虎
“三年来,我们为抢救濒临失传的竹马戏竭尽全力,深入挖掘、精心编排,目前已初步整理出5个剧本,现已完成3个剧目的编创,赢得了社会的认可和观众的赞同。感谢山西奥泰实业有限公司对大竹马的捐助,我们将用这笔钱,精心制作一批竹马道具、更新一批服装。为传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寿阳竹马戏努力奋斗,争取完成国家级非遗的申报。” 寿阳县松涛竹马戏艺术团团长郭永虎说。
本土企业,慷慨支助!
一家三代,传承竹马民间表演艺术!
戏里戏外,天为幕,地搭台,唱尽人间悲欢。
演出结束,观众散去,卸下竹马,一身疲惫。
竹马艺术表演的根,在民间,在人群中,竹马的未来,会更美好!
一支队伍的坚守,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维系着传统民间艺术的表演,难能可贵。
祝愿寿阳竹马,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