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阳评说》——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寿阳评说”是流传于寿阳以及周边,近乎说书或道古一类民间街头的说书形式,是类似快板、民谣的民间口头文学,一般是韵白故事,真人真事,合辙押韵,以方言对人说着不同的故事,因此也是方言文化的一部分。“寿阳评说”是已故山西省民间艺术家、寿阳县文化馆副馆长王林元主创而后传承的曲艺形式。
乡土生活和民间艺人的智慧,既是“寿阳评说”艺术的创作源泉,也是这一群众性艺术得以世代传承的关键要素。评说艺人既是演员又是作者,表演的过程,往往就是表演者精心构思和不断创作的过程。“寿阳评说”由于大都反映当代社会的人民生活体验和人生哲理,所以风趣幽默,朗朗上口,易学易记,群众喜闻乐见。
近年来,该项目后继乏人,原创始人已去世,年轻人没有兴趣进行传习继承,故而面临失传的严峻境地,亟待需要得到有效的保护,培养年轻艺人,使之得到应有的保护和发展。
公元前514年晋顷公置马首邑,西晋太康年间置县。史载,尧始分天下为九州,舜时“以冀州南北阔天”。冀州乃九州之首,寿阳为古冀州之城。特别是寿阳人的民间评说和留存在县境内的众多评说剧本,使寿阳这块古老的土地蒙上了绚丽多姿的色彩。
寿阳地处黄土高原丘陵地带,位于太行山西麓,晋中东部,境内有白马河、潇河南北交汇,下辖14个乡镇,206个行政村,总人口21万。县境内历史传承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人文才俊众多,民间文艺形式丰富多彩,达5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45项,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挖掘整理和保护利用,是优秀的汉民族文化的蕴藉地和传承地。寿阳评说起源于上世纪30年代,由寿阳县上峪村张万银首创,张万银喜欢唱秧歌、溜鬼话,讲故事,算是个半仙之人。后传至本村年轻人王林元。王林元自幼喜爱文艺,在张万银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创新和发挥引起了寿阳县文化馆的高度重视,后被吸收为文化馆宣传队队员,成为一名专业曲艺演员。
寿阳评说分布和活动于寿阳、盂县、太原、阳曲、榆次、平定等地。是流传于寿阳以及周边,近乎说书或道古一类民间街头的说书形式,是类似快板、民谣的民间口头文学,一般是韵白故事,真人真事,合辙押韵,以方言对人说着不同的故事,因此也是方言文化的一部分。“寿阳评说”是已故山西省民间艺术家、寿阳县文化馆副馆长王林元主创而后传承的曲艺形式。
乡土生活和民间艺人的智慧,既是“寿阳评说”艺术的创作源泉,也是这一群众性艺术得以世代传承的关键要素。评说艺人既是演员又是作者,表演的过程,往往就是表演者精心构思和不断创作的过程。“寿阳评说”由于大都反映当代社会的人民生活体验和人生哲理,所以风趣幽默,朗朗上口,易学易记,群众喜闻乐见。
传承谱系:
张万银(1920—1970)寿阳评说由寿阳县上峪村首创;
王林元(1943—2014)后传至本村年轻人,在张万银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创新和发挥;
王丽云(1970— )王林元女儿,寿阳评说表演者;
崔明生(1960— )徒弟,寿阳评说表演者;
张铁生(1967— )传承人,寿阳评说表演者,县曲协主席;
2010年后,又出现了王玉恩、郝昧锁、王福臣、贾珍、梁士民、王武生、张四小等。
“寿阳评说”创始人及传承人
张万银
↓
王林元
↙ ↓ ↘
王丽云、崔明生、张铁生、张文姬、马咏梅、史大胜、
↙ ↓ ↘
贾珍、梁士民、王改凤 赵泉忠 高喜成 郝昧锁、王福臣
寿阳评说起源于上世纪30年代,由上峪村张万银首创;
1960年代后传至本村王林元,有新的创新和发挥;
1980年代以后,有王林元女儿王丽云、徒弟崔明生、马咏梅、史大胜、张铁生、张文姬等人。
2010年后,又出现了王玉恩、王锁昧、王福臣、贾珍、梁士民、王武生、张四小等。
一些寿阳评说演员已经相继去世,历史曲目遗失,许多上了年纪的老人由于没有详细的文字、音像记载,随着他们的去世这些民间评说曲目将失传。一些寿阳民间评说叙述的民间风俗逐步被人们遗忘。
寿阳评说是民间曲艺海洋中的一朵奇葩,是晋中民民间曲艺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音调优美,表演风趣,简短的语言反映出寿阳百姓的心声。申报非遗项目,可以完整保护这一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