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非遗项目——寿阳大竹马
发布时间:2021-02-25 18:02:00| 作者:
视频介绍
寿阳大竹马
寿阳大竹马是武术之乡平头镇郭家沟村的传统民间文艺形式,它起源于明清,集高跷、竹马、武打于一身。其内容最初表现的是关公和周仓的打斗场面,后来增加了《三英战吕布》《虎牢关》等多种戏剧中的武打人物。过去它和当地平头沟北村的《爱社》同属傩具艺术,“大竹马”“爱社”和李家山的“圪栏队”并称三大社,主要用于到附近与阳曲交界的阪泉山(亦称阪寺山)驱邪逐疫、祀神祭天、祈求丰年。解放后,多由当地人在元宵节进城街头表演,深受群众喜爱。
目前,民间现存的寿阳大竹马戏演出剧本有《唐朝八大将》、《幽州降香》等,演唱曲调有《山坡羊》《马腔》等,接近山歌调,半说半唱,以说为主,只有武场,没有文场,根据剧情需要大多为武将角色。演员面部化妆,身着舞台服饰,前后扎竹制马架,脚踩半截高跷,并组成一组组武打戏剧场面。改编扮演的《杨家将》,展示了宋朝年间杨家几代七狼八虎一门忠烈的壮士雄风!大竹马的独特之处是,既有高跷的魁伟高大,又有竹马的彩饰造型;既有人们熟知的戏剧人物故事,又有刀枪剑戟的激烈拼杀。表演时有“上坡前倾”“下坡后座”及“马失前蹄”等高难度动作。锣鼓声中,马蹄铿锵,铃铛作响,马鞭飞旋,你来我往,精湛的表演深受欢迎。
1990年以后,县文化馆辅导人员多次进行挖掘整理组织排练,2004年——2010年,县、乡、村历年投资60余万元,重新购置服装道具,并组织200人的表演队伍参加晋中市民间文艺汇演,获得二等奖。2005年经加工整理,申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项目。2006年参加晋中市举办的《国际旅游文化交流节》街头演出并获奖。2007年被列为晋中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参加中国社火节(晋中)街头表演并获奖,2009年3月寿阳大竹马被列入山西省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寿阳大竹马
代表性传承人
郭永虎
郭永虎,男,1962年生,2019年列为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郭永虎是寿阳竹马第四代传承人,幼年时受到老一辈竹马戏艺人郑文芳、郭崇良的传授,13岁开始接受第三代竹马戏艺人父亲郭春马的亲传,1975年第一次参加寿阳县举办的庆丰收演出。从此便和竹马结下了不解之缘。
2004年组织指挥寿阳竹马参加了晋中市第一届社火节表演获二等奖,2006年寿阳又组织指挥寿阳竹马代表寿阳县参加晋中市举办的“国际旅游文化交流节”演出并获奖。2009年被列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三晋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012年寿阳竹马被列入了国家级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圈重点项目。至此以后,郭永虎深感责任重大,开始走访在世老艺人收集竹马资料和故事。对寿阳竹马戏进行抢救性挖掘整理,掌握了竹马戏唱腔和高跷的技巧、技艺。2014年自费组建了寿阳县松涛竹马戏艺术团,开始了竹马戏的编创和复排。根据第三代老艺人郭春马口述完成《虎牢关》剧本的挖掘整理,郭永虎亲自编导,亲自教授。2015年5月,将《虎牢关》中“三英战吕布”一折复排成功并进行了展演,市、县有关领导和专家进行了观摩,得到了专家学者的肯定。此后郭永虎专注于竹马戏剧本的挖掘整理、复排和传承人的培训工作。五年来,完成了《虎牢关》、《下南塘》、《界牌关》、《过五关斩六将》等剧本的挖掘整理和复排。期间培养传授了近三十名竹马戏演员,比较出名的有王宝明、郭潇君、王琴琴、王海梅、郑润翠等人。2016年在全国第二次戏剧普查中寿阳竹马戏被认定新发现的戏曲剧种,正式定名“高跷竹马戏”。几年来郭永虎带领竹马戏艺术团给美国、墨西哥等外宾进行过演出。2018年10月带着竹马戏艺术团远赴深圳,参加“爱上晋中,牵手深圳”文旅推介会,随后又参加了山西电视台、晋中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2019年8月8日又在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开幕式上进行了寿阳竹马表演,使寿阳“高跷竹马戏”享誉世界。
2019年5月郭潇君、王宝明被列入寿阳县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