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首页>>详情页

寿阳县城市变迁


早在奴隶制时代周敬王六年(前514),晋国就设置了马首邑。据明代成化版《山西通志》载:“马首城,在寿阳县东南十五里东宁村。”到西汉,马首并入榆次。随着时间的流逝,马首城即演变为马首村了。

西晋太康年间(280-289)设置寿阳县。据《水经注》载:“城池建在中山岭西南尾部,寿水之阳。”即今寿阳县城行政中心大楼与市民广场一带。原尹灵芝烈士陵园和县药材公司后墙一带为北城墙,俗称古城坪。20世纪城墙残基微存,现已荡然无存。五代时,由于连年战争,县城遭到严重破坏。宋代开宝九年(976),宋朝皇帝赵匡胤亲征河东,以郭进为镇州巡检。十月,郭进“焚寿阳县,俘九千人。”至此晋建之城被毁。

元代元贞至大德年间(1295-1307),寿阳县尹袁世廉、主簿崔可仪在晋代废城之西南兴建县城。据明代万历版《太原府志》载:“周四里,高二丈九尺,壕深一丈一尺,门三,东曰宾旸,南曰恒旸,西曰回旸。”据光绪八年版《寿阳县志》载:“明嘉靖间,蒙古犯境,分守参政王仪,檄县丞徐廷增高益厚,葺饬三门,修建楼橹。”(檄:古代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的文书。葺饬:修理,装饰。楼橹:古代供守兵瞭望敌军动静的无顶盖高台。)明代隆庆元年(1567),知县石继节增置瓮城三所,城楼四座。明万历五年(1577),雨毁过半,知县王养修大加修筑,基厚三丈,垣高四丈,壕深二丈五尺,宽三丈。

明代寿阳县城东门

清代乾隆四十八年(1783),知县瞿应咸详请借项修理。道光二十一年(1841),知县黄承祐倡议捐修,工未竟。道光二十四年(1844),知县王晋介又续捐修,工程终告竣。

残存的东北角城墙(原县政府车库旁)

民国24年(1935),阎锡山政权寿阳县政府县长又将城楼修之一新。民国36年(1947)正太战役中,人民解放军于5月4日解放寿阳,拆毁旧城。

新中国建立后,县城规模逐渐扩展,城市面貌不断改观,一改过去县城无自来水设备和排水系统、大雨过后街道积水泥泞、坎坷难行的状况,新建了自来水设备和部分下水道。1957年后路面逐步加宽并铺以砖石。1959年后改为沥青路面。1970年后相继开拓和扩建了新开路、北大街、东关街等,开通了24条大街小巷。

扩建的北大街(现朝阳街)

1986年拓宽改造北大街,更名为朝阳街。同年,制定了《县城总体规划》,确定寿阳县城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以农副产品加工工业为主的新型城市。划定县城规划和管理范围:东至东河村、洞子嘴村、高家坡村,包括石油公司、火车站、磷肥厂;西至童子河村、下曲村;南至泥河村、87339部队、荣家垴村,包括火葬厂;北至董家窊村、东西杨家庄村、石板沟村,包括棉花库。总面积约7.5平方公里。1991年在朝阳街北新建道路名北大街。1993年港口路、城内街、文星巷、九龙路4条街巷铺设沥青路面。1996年硬化北大街、南大街、新开北路、新建路、恒阳路、康复路、曹河路7条街道。1998年进行滨阳路配套工程建设,并对县城各大街小巷的破损路面进行大规模修复改造。

2000年10月,县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十次常务委员会审议表决通过《2010年寿阳县县城总体规划编修方案》。规划确定寿阳县城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以煤炭加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储运业为主的小城市。划定县城范围:东始火车站东2公里,西至中储公司西2公里,北至北外环3公里,南至太旧高速公路(局部跨过高速公路)。规划区总面积约40平方公里。2000年开工建设寿阳县城的第一个公园——灵芝公园。

灵芝公园概貌

2002年府东街开通,并完成朝阳街改造工程。2003年后对东关街、南关街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冠名为博大街;开工建设朝阳广场,包括朝阳阁、宣传文化中心、周边商铺、中心广场及配套设施五部分;还开辟了恒阳南路。

壮观的朝阳广场

2005年,开通北大街东延伸段和曹河路及其延伸段,基本形成六纵五横的道路框架。六纵为滨阳路、新开路、恒阳路、受川路、曹河路、平阳路(西引线),五横为北大街、朝阳街、南大街、府东西街、博大街。2006年,县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十五次常务委员会议审查通过县政府委托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院编制的《2005年至2020年县城总体规划》。同年修建新阳上城西路与北大街东延伸段,开工修建北外环道路。2007年6月,寿阳县城镇体系规划经晋中市政府批准,通过评审。确定寿阳为山西省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要农产品基地,晋中东部交通网络的中心之一,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太原经济圈东部发展轴上的重要城市……同年,开工建设行政中心及市民广场;开工建设南外环道路与福澜广场;开通滨阳路北延伸段。

新建的行政中心大楼与市民广场

2008年开工建设寿阳县城二期供水工程,当年建成可新增供水量2000立方米/日。2009年开工建设县城集中供热工程,当年实现供热面积52万平方米。同年,开工建设滨河公园。2010年开工建设寿阳县城气化工程,当年完成3000户居民入户安装。同年,开工建设四季公园与环城绿化工程(包括森林公园、生态植物园)。

北外环绿化带

2011年后,滨河新区建设基本完善,中心城区改造依序推进,北部新区逐渐拓展。县城路网拉开框架,承载功能不断提升。至2015年,建成区面积拓展了4.3平方公里,达到10.7平方公里。城区新增供水、供气、污水管网58.2公里,新增供热面积260万平方米。集中供热覆盖率达到90%,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95%,污水处理率达到86%,县城绿化率提升到40.9%。常住人口突破7万人,城镇化率提高了8.2个百分点,达到38.6%。城市环境卫生显著改善,获得省级卫生县城。

2016年后,加快了县城总体规划、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合理调整中心城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完成北部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完成新城地下管线综合规划。启动了白马河、东梁河城区段河道治理工程,完成曹河河道治理,完成县城区1.5万平方米的道路补修硬化,南大街建设工程完工。对城区、城中村、城边村7条市政主次干道进行了改扩建和绿化美化,城区200处裸土区、主干道公路连接处完成整治,绿化、硬化13万平方米。

2019年,寿阳县委、县政府全面启动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城市路网建设改造工程,当年朝阳街、恒阳路两条主干道的地下综合管廊和机动车道路面及非机动车道的第一层油面已全部铺设完成。受川北路、受川南路、曹河南路、新城街、府西街、滨河东路、平阳北路、石门东路8条道路的主路建设工程全部竣工。10条总长17.3公里的城市道路实现通车。完成了县城及周边11条总长28公里的污水管网建设,雨污分离率达到78%;拆除违建1.4万平方米,规整城市立面24万平方米,整治违规广告牌1700余处。深入整治环境乱象,城区水冲式公厕、居民卫生厕所改造全覆盖,创卫工作顺利通过省级技术评估。全面启动“三勤合一”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引进碧桂园集团开展城市物业和道路清洁一体化合作,城市建管水平进一步提升。

新改建的朝阳街

新改建的恒阳路夜景

2020年,朝阳街、恒阳路等新改造道路配套设施建设全部完善,北大街、新开路路面工程基本完工并实现通车,城区路网体系基本完善。实施了拆违治乱、亮化美化、管线下地、路面修补、广告下墙、新增停车位等,取得明显成效。

拆除朝阳购物中心

新装修的博大街

至2021年初,通过实施城市建设八大提升工程,落实83项城建重点项目,完成了13条23公里市政道路建设,打通了17个道路堵点,“六纵六横”(“六纵”指育华路——原平阳路、曹河路、受川路、恒阳路、新开路、滨阳路;“六横”指蝠山大道——原北外环、鹿泉街——原北大街、朝阳街、府前街、新阳街——原新城街、寿水街——原南外环)城市路网格局整体成型。拆除违建7万平方米,美化亮化91万平方米,新建文化公园、教织园等15个公园绿地。县城集中供热面积达到670多万平方米,集中供气覆盖率超过90%,雨污分流率、污水处理率提升到76%、96%,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省级园林城市,县城面貌焕然一新,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市民幸福指数大幅度提升。

建设中的文化公园


特约讲师

郝万泰


郝万泰,1955年7月出生于寿阳县西洛村,中共党员,大学学历。1980年后在西洛中学、寿阳一中任教,1991年调寿阳县委政研室任科员,1995年调寿阳县纪、监委,先后担任宣教室主任、常委、正科检查员,2003年调寿阳县地方志办公室任主任。2009年离岗。

他的后半生一直从事写作和编纂志书等工作,先后在各级各类报刊发表消息、通讯、言论、调查报告、案例剖析等100多万字,图片几百幅。主编了《寿阳县志》(1985-2007)、《寿阳年鉴》(2001-2003)、《寿阳重点工程志》(2004-2011),编著了《寿星奇谈》,总纂了《寿阳县卫生志》《寿阳县村名考》《寿阳乡村图志》《寿阳政协年鉴》(2014-2019)。还担当了《闫家坪村志》《三晋契约》上、下册的编审与摄影,编纂了《商贾立身》《生云博物馆解说词》等书。虽已年近古稀,但仍笔耕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