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要融入群众生活,实现活态传承,离不开非遗保护形式的创新。在县文旅局的领导下,县人民文化馆每年都会组织开展非遗图片展览、非遗视频展播、非遗进校园等形式多样的非遗宣传活动,组织非遗项目传承人向学校文艺骨干传授技艺,面对面地向中小学生演示,让非遗保护工作后继有人。“要让非遗真正成为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喜闻乐见的文化项目,我们还需进一步提升工作能力。”
为了继承并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寿阳平头镇中心学校组建了傩舞面具工作坊。老师们积极查阅资料并咨询走访相关老艺人,先后进行多次摸索、尝试,最终成功制作出了傩舞面具,并总结出有关傩舞面具制作流程,同时辅导60余名学生参与其中,进行面具制作,让学生们了解文化,感受劳动的乐趣,传承非遗文化。

平头镇中心学校爱社傩舞面具先后在平头镇韩沟举办的“寿阳县第十届傩舞爱社艺术节”和寿阳县文化和旅游局、寿阳县文物局和寿阳县人民文化馆举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览”中展出自己制作的傩舞面具,积极向广大民众推广、传播、弘扬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的参与到保护遗产的行动里来。平头镇中心学校还将美育创新衍生到剪纸、布艺、手绘、手工等各个领域,越来越多的学生了解并参与进来,加入了非遗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中。学校文化氛围浓厚,学生们从小受到传统艺术文化的熏陶,并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傩舞面具制作流程:
一、取土
由于傩面具制作工艺较为复杂,所需时间较长,普通黄土做胚胎会出现开裂、变形等情况,无法开展后续工作,所以需取平头本地特有的红胶泥作为胚土,先进行筛土,除去土中碎石块、腐叶烂叶等杂质筛选出粒径极小的细土。

筛出细土后,以3:1的比例加以水混合,直至泥土松软,表面光滑没有颗粒,制成细腻的粘土胚,然后反复摔打,增加韧性。

取4kg左右的泥团作为底座,先用手初步划分三庭,找准五官位置。以龙头为造型,头部顶端有龙角。再以刻刀刻出面具的五官,眉毛倒竖如火焰、眼窝深陷、眼珠突出、鹰钩鼻子、獠牙咧嘴,表现出威武、凶悍、狰狞甚至恐怖的视觉特征。

将报纸打湿敷在泥模上,层层叠加,厚度约10层。水分蒸发后用刻刀将纸模与泥模分离。

用丙烯颜料在纸模上进行彩绘,多选用红绿蓝紫黑白等色彩进行平涂,既增强了对比,又突出了造型结构。

为使面具看起来更具质感,彩绘完成后用刷子将清漆均匀刷在表层,晾干。

在面具上加上头发、羽毛等细节,强调造型结构的完整和美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