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皮雕》——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晋中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王氏皮雕》
寿阳县,隶属于山西省晋中市,位于山西省东部,枕恒岳,络太行,居潇河中上游,地理坐标位于东经112度46分至113度28分,北纬37度32分至38度5分。历史悠久,依山傍水,位置险要,自古为军政要地。
寿阳四周环山,高峻挺拔,山脉向内延伸,整个地形西北部、北部较高,向东南逐渐倾斜,呈阶梯状分布。最高处海拔1756米,东西两边河流出境处最低,分别是813米、937米。平均海拔1200米左右。
寿阳属大陆性气候,是寒温干燥区和寒温半干燥区,其特点是春秋季短暂不明显,夏季凉爽无炎热,冬季长而寒冷。
寿阳县及周边市县,由于地域性及各自依附的地理条件和生活习俗环境的差异而略有不同。 自明清以来,山西省集纳了众多的皮革作坊和优秀的手工艺人,产品从皮鼓、到皮函、皮袍、皮靴、皮鞍,皮配件等拥有众多门类。王氏皮雕即创办于寿阳县。
根据史料记载,我国在4000多年前,已有皮靴的记载,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有了关于皮革生产工艺的记述。而作为中华文化重要发源地的山西,皮革生产亦十分发达,据地方志记载,三晋境内皮坊众多,皮雕品雕刻精美,工艺细致,为历代皇宫贵族名望所青睐。
目前,王彬为山西寿阳传统皮雕技艺唯一传承人
王氏皮雕即皮革雕刻分三项内容:首先是皮革鞣质,通过王氏祖转鞣质方法,处理后的皮质可达到观感洁白,触感柔滑,犹如丝绸一般的效果;其次是雕刻,利用皮革本身的特性,用旋转刻刀雕刻、用印花工具敲打,并辅助按、压、敲、打、扯、搓、揉等手法在皮革表层雕琢出具有深浅、远近、凹凸等的不同层次及效果;最后是上色定型:雕琢好后经定型、染色、固色、上光、打蜡等程序形成的特殊的纯手工艺术品。王氏皮质雕刻,饰纹古朴,美观大方,工艺独特,是不可多得的工艺品及传承品。
王氏皮雕制作技艺的形成,是王氏家族几代人继承、钻研、创新的结果。从创建之日起,王氏就十分注重聘请与培养一流技师,并且采取有效措施,让他们各自的绝技在本店得到传承。王氏皮雕有明确的家族传承关系,父辈传授技艺一丝不苟,极其严格,学艺认真刻苦,保证“学到家”、“不走样”。在其 100 多年的发展历史中,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经营管理者和技艺精湛的皮雕技师,最具代表性传承人是第五代传人王彬。
皮雕是手工技艺的一项分支,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艺术性,其传统制作工艺及作品都反映出晋文化的辉煌。
王氏皮雕即皮革雕刻分三项内容:首先是皮革鞣质;其次是雕刻;最后是上色定型。
第二代传承人王社会居家在寿阳县拐角附近开设皮具作坊,一直延续着这门技艺的传承工作,主要以手工马具、皮鞋为主,由于手艺精湛,曾多次为阎锡山及其手下将领定做皮靴。
第三代传承人王有兴由于战争带来的不变,无法在寿阳继续生存下去,举家迁往寿阳县落摩寺村生活,并继续为当地百姓制作牲口用具的皮制品。
解放后第四代传承人王卫东走到太原并到皮革厂工作,随着现代化工业的发展,许多传统技艺的不断遗失,为了不被工业化生产将这门古老的手艺所代替和被遗忘,王彬一直在为保存和传承这门手艺进行努力,王彬是国内为数不多的皮雕技艺传承人,他从祖辈那里学习到了皮雕的制作工艺。一件再简单的皮雕作品也要经过打板、选料、下料、雕花、染色、组装等40多道工序,全根据古法炮制,纯手工作业。并且经过不断地学习,在制作过程中,将创新元素和想法融入古老技艺,使每一件皮雕作品融入自己的视觉美感及创意巧思,饰纹古朴,美观大方,工艺独特,是不可多得的工艺品及传承品。
王氏皮革雕刻制作技艺工艺精细、工序复杂,其作品题材丰富、造型典雅、技艺精湛、富丽堂皇,体现出晋作“清秀典雅、精湛细腻、雅俗兼备、刚柔并济”的独特风格,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实用价值和收藏价值。
王氏皮革雕刻制作技艺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与民族的风土人情、人文观念、社会百态紧密关联,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认知价值。其工艺精细、工序复杂,其作品题材丰富、造型典雅、技艺精湛、富丽堂皇,体现出晋作“清秀典雅、精湛细腻、雅俗兼备、刚柔并济”的独特风格,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实用价值和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