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寿阳佛乐”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经省人民政府批准,近日山西省人民政府晋政函〔2017〕124号公布了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晋中市共有八个项目入选,其中“寿阳佛乐”被列入传统音乐扩展项目。


留存于寿阳的赵庄佛乐,自北魏时期流入寿阳,是散落在民间音乐宝库中的一支奇葩。它主要源自五台山佛教音乐系列,但又经过当地佛教音乐的艺人们的自我创造和改变,形成了独特的寿阳佛乐艺术特色。包括他们使用的佛乐乐器,现在有不少成为民间稀缺乐器。

近百年来,在寿阳赵庄村,就有两位佛乐老艺人霍介洋、霍鹤秀,他们继承祖辈演奏佛乐的遗传文化。

他们吹奏的佛曲有40多个,如‘急毛猴’、‘朝天子’、‘哪吒令’、‘哭皇天’、‘山桃红’、‘哭东床’、‘三奠酒’、‘凡凡六’、‘祭北斗’、‘千声佛’、‘菩萨会’、‘六字真言’、‘观音会’等。

寿阳佛乐主要乐器是:文场用笙、箫、笛、管,武场用云锣,执鼓、小钗、拐锣。到参加出坛、入坛佛事时,武场再加铙钹、大鼓即可。

2012年有寿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2年申报为晋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来,该项目后继乏人,两位寿阳佛乐传承人已100岁和81岁,年轻人没有兴趣进行传习学习,故而面临失传的严峻境地,亟待需要得到有效的保护,培养年轻艺人,传承佛乐曲牌和乐器演奏,使之得到应有的保护和发展。

我县文化部门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为指导,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和《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晋政办发〔2005〕77号)精神,坚持科学保护理念,制定保护传承和振兴计划,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传承、传播工作,推动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新成效,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