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角非遗】县级非遗寿阳工尺记谱法
寿阳工尺记谱法,是中国民间经久流传的中国式的谱式,是中国人千百年来传统音乐得以传承的核心内容之一。只是二十世纪以来,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成为大部份人不认识的“天书”。在《辞海》中如是说:“工尺谱”是我国传统记谱法之一。约产生于隋唐,由一种管乐器的指法记号逐渐演变而成。历代各地所用互有出入,常见者用上、尺、工、凡、六、五、乙依次记写七声;高八度各音加“亻”,如仩、亻凡、仜。低八度各音除六、五、乙分别改用合、四、一外,余均以最末一划带撇以示区别。如上 、尺等。节奏则用板眼(即拍子)强拍为板,弱拍为眼。“一板一眼”,即一强一弱2/4拍。“一板三眼”是4/4拍。工尺谱中板眼记号不一,常以“、”或“×”代表板,以“Ο”“●”(或“、”)代表中眼、小眼。此外还有表示各种表示变化节奏的板眼记号,如后半拍起唱的腰板“└”和腰眼“Δ”。工尺谱最早何时何人传入寿阳,已无据可考,有幸的是,寿阳的民间艺人中仍然不乏继承并传学了寿阳工尺记谱法的人,不绝如缕。由于工尺谱是音乐的基本构架,因而使用寿阳由工尺记谱法传学至今的曲子有了寿阳小调、民歌、晋剧曲牌、佛乐等,可谓是民间传统音乐的瑰宝,熠熠生辉!
在寿阳县境内致力传承寿阳工尺记谱法之人屈指可数,一代有温锦禄,二代有老艺人——霍介洋、霍鹤秀,三代有年近八旬的老教师——逯尔耀,新生代有贾晓芳等人,他们不遗余力地继承着这一传统文化。
现存留下来的工尺谱曲目有125首,有佛乐“朝天子”“哪吒令”“六字真言”“观音令”;有小调“叫大娘”“哭心病”“出西口”;有民歌“放羊”“小叔夸嫂”“害娃娃”“打连城”;有戏曲“小朋友”“少华山过场”等。
其演绎方式采用了中国民间多用乐器,笙、竹笛、唢呐……,现寿阳工尺记谱法曲集由寿阳县生云博物馆岳生云及逯尔耀老师搜集整理成册,纵观县域之内,工尺这一记谱谱本的留存及传承,承载了民间乐师心目中强烈的文化功能和象征意义。对寿阳县域民间传统音乐的传承和研究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2021年7月19日,该项目被列入寿阳县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