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非遗项目——寿阳耍叉
寿阳耍叉简介
铁叉起源于金元年间,到清代寿阳成立义和团时大为流行。据老艺人讲,寿阳平头的铁叉曾在清朝年间被特邀进入皇宫,专门为慈禧太后表演。
寿阳铁叉分大钗、小钗两种,大叉长约四尺余,手握部分铁锹把粗细,榆槐木棒制成,上端安有熟铁打制的铁叉,叉上套有铁环。下端系有红缨,用皮带夹层将红缨环木棒缝制成扁圆形状。武术演员结对表演,表演时铁叉在背、膊、颈、面部来回滚动,上下飞舞,精彩时演员会把铁叉抛上半空,待铁叉从空中旋转着直插而下时,演员昂首从头部、颈部乘势接住继续旋滚,惊险无比。加上铁叉带有铁环,随着节奏而红缨翻飞,刷拉作响,十分壮观。小叉长一尺多,演员手持两根木棒,来回飞转,倒手舞动,儿童亦可舞玩,表演与大叉有异。据老艺人赵河林回忆,耍叉的表演套路古代有50多种,现在能够回忆起来的有30多种。
套路有:插花盖顶、二郎担山、海底捞鱼、凤凰展翅、金钩钓鱼、金鸡劈马、单双膀花、金丝缠蔓、蛇心背剑、金鸡串瓣,还有歪大瓮、打把儿、掏麻雀、高飞叉等等。
2017年10月,寿阳耍叉列入申山西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