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非遗项目——寿阳爱社
寿阳爱社简介
爱社傩舞,发源于远古时期黄河流域中部,是黄河文化发祥地极为古老和原始的民间舞蹈形式。它借助于“鬼”傩的形式表现了“轩辕大战蚩尤”的创世传说,表现了远古人类狩猎时代神鬼崇拜中的一种“鬼”图腾,和中华民族勇于斗争、勤劳勇敢的古老民族精神。现今仅流传于太行山西麓山西省晋中市寿阳县境内。
主要内容表演了远古时期轩辕大战蚩尤中的一段传说,轩辕黄帝的将士们假扮二十四家魂头鬼混入鬼门关,攻占了蚩尤城。表演时由24人组成,6名大鬼戴鬼脸面具主要表演,18名小鬼站成城郭形两边助阵,表演程序分武势(基本动作,表现战前准备)倒上墙(摆阵对垒),直墙(队形变蛇蜕皮),小场(攻城失败,重新布阵)过关(脱靴偷袭,越城夺旗),耍桌(攻城胜利百姓沿街犒赏)等.整个演出约50分钟。主要用于为轩辕黄帝过生日、祭祀、祈雨等。《寿阳县志》记载,每年阴历七月十三,“爱社”和邻村三大社都要到本县阪泉山附近的北神山轩辕庙进行祭祀表演,据说是为轩辕黄帝过生日。而“爱社”是唯一被允许进入轩辕庙内进行表演的社火,其他三大社的节目只可在庙外的山头上表演。所以,“爱社可理解为“轩辕黄帝最宠爱的社火”。从爱社鬼脸面具制作工艺来看,它被认为是一种“鬼”图腾的原始崇拜。汉代以后,傩舞爱社有一部分演变为蚩尤戏或角抵戏,但作为“爱社”的鬼傩却以原始形式在山西寿阳留存了下来。在当时,由于黄帝以鬼饰面具作战获胜,子民们便对黄帝的崇拜转为对“鬼”的崇拜,崇拜至极,成为一种“鬼”图腾。从而可以追源到中国古老面具艺术的源渊信息,和人类远古的狩猎文明形成的“神鬼图腾”到农耕文明形成的“动物图腾”的演变进程。
1983年起,县文化馆即开始对此挖掘整理,1985年开始建立文字相片档案;
1988年录制音像资料,被收入《中国民间舞蹈集成》;
1995年,撰写爱社调查提交“中国傩戏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于《中华戏曲》论文集;
1985年-2005年县文化局组织每年进城参加调演;
2005年组织排练,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2006年8月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9月为美国、巴西、俄罗斯、伊朗等20多个国家以及中国台湾政治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戏曲学院、山西师范大学、中国傩戏学会等知名院校的专家、学者40多人参加的“中外民间戏曲国际学术研讨会”专场演出。
2009年《寿阳爱社》联合安徽、云南、贵州等全国八省正在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世界文化遗产。2009年10月参加中国寿阳第一届福寿文化旅游节现场表演,深受好评。
2010年参加中国(晋中)社火节、中国清明寒食节、中国中部博览会、山西省文博会、中国寿阳福寿文化旅游节现场表演,深受好评。
2007年5月,寿阳爱社列入山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