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市级非遗项目——寿阳柳编技艺


寿阳柳编技艺简介

 

柳编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品之一。在古代人们只是作为普通的日常实用品,直到20世纪后几十年才逐渐兴起,也渐渐的成为中国部分地区出口创汇的项目。温家庄乡大东庄村是寿阳重要的柳编生产基地。

柳编的起源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早期,原始人在从事采集作物的过程中制作各种容器和包装物,采用有韧性的植物,借助初步掌握的编制方法,制作出不同类型的柳编产品。从奴隶社会到战国时期,柳编就已经在人们生活中普遍使用,历经各个朝代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活器具之一。

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用柳条编织的篮、筐。春秋战国时期,用柳条编成杯、盘等,外涂以漆,称为杯棬。唐代,沧州(今河北沧州和山东宁津以北地区)柳箱已很著名。宋代,人们取杞柳的细条,“火逼令柔曲,作箱箧”。此后,柳编工艺不断发展。传统的柳编品种主要有衣箱、笸箩、簸箕等。温家庄乡大东庄村柳编技艺主要由李世德家庭传承,最早可追溯到1839年李太贵一代。

大东庄柳编制品的主要原料有柳枝、柽柳枝、桑条、荆条、紫穗槐条等多种,柳条柔软易弯、粗细匀称、色泽高雅,通过新颖的设计,可以编织成各种朴实自然、造型美观、轻便耐用的实用工艺品。其产品包括:柳条箱(包)、饭篮、菜篮(圆、椭圆)、笊篱、针线笸箩、炕席、苇箔等。编织技术包括穿编、定编、平编、拧编、精编、木编6类 ,产品涉及篮、筐、盘、篓等家用品,以及花瓶、屏风、画框、书箱、摇篮等装饰品。程河柳编柳条色白、质柔、纤细。特有的原材料,加上特定的编织技法,构成了大东庄柳编独有的风格。

大东庄柳编是简单的工具与高超技艺的结合,是实用性与审美的结合,并通过编织技艺的革新,在编织结构上和制品形式上创造出许许多多不同类型的产品,满足了群众生产和生活需要。大东庄柳编历经数代民间艺人的传承、革新,成为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民间艺术形式,其实用价值、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得到普遍认可。

 

柳编制作工艺

柳编制品的生产过程大体分为选料、上色、浸泡、编织、熏蒸、晾晒、刷漆等7个环节,全部采用手工制作。

1、选料。杞柳,以伏天杞柳为最佳,这时的杞柳刚成熟,质地柔软,韧性强,剥皮容易,颜色白,直径约为5-10毫米,长度100厘米左右。

2、上色。根据设计要求,将所需要的各种颜色均匀的涂在用料面上面,并晒干。

3、浸泡。将涂有颜色的用料,放入水中。粗柳条要浸泡20分钟,细柳条10分钟。浸泡的目的,是为了使其变软,易于弯曲,增加其强度,方便编织。

4、编织。按照一定的形状和规格进行。所有工具有:铁签、果枝剪、尺子等。

5、熏蒸。编织出的成品,要用洗衣粉进行擦洗。其目的:一是为了清洁,二是增加湿度。然后,将成品放入熏室内,用放在容器内的硫磺点燃熏蒸2小时,熏蒸时必须将熏室门窗密封。

6、晾晒。熏蒸后的成品要及时地进行晾晒。熏蒸和晾晒都是为了防止产品发霉和变形。

7、刷漆。晒干以后,刷上清漆,使其经久耐用、不易退色、增加亮度、美观好看。

 

柳编制作方法及种类

编织方法主要有穿、缉、拧、系、编、织、缠、绞等。

制品种类有300多个花色品种,主要包括:洗衣筐、小耳篮、大柳筐、圆筐、花盆套、纸篓、提篮、童篮、挂篮、方盘、面包筐、酒瓶篮、流行箱、大簸萁、簸萁、箢子、柳衣箱、柳帘、水斗子、宫灯、屏风等产品。

柳编产品按用途又可分为五类:

1、提篮类,如礼品篮、水果篮。

2、盆套类,用于花盆的修饰。

3、工具类,如笤篱、笸箩、簸箕等。

4、家具类,如柳衣箱等。

5、装饰类,有小挂件、玩具、墙饰等。

 

 

柳编主要特征

1、柳编技艺作为一种有目的的实用和审美创造活动,其特点是以熟练的、专门化的技巧,对柳条等原材料和编制工具的掌握和运用,是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的重要手段。

2、柳编技艺的民众性。柳编技艺是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每件工艺品的创作过程与流传过程,是在共同劳动的基础上形成的。

3、柳编制品原材料广泛,充分利用韧性植物的特点,注重色泽、肌理,追求天然,体现了劳动民众的淳朴、淳厚、真诚的品性。

4、与一般的传统艺术相比,柳编造型观念的主观性更加突出,是民间实用技术和民间工艺美术的有机结合,也是实用性与审美的有机结合。

 

柳编重要价值

柳编技艺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民间技术,是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柳编是简单的工具与高超技艺的结合,是实用性与审美的结合,并通过编织技艺的革新,在编织结构上和制品形式上创造出许许多多不同类型的产品,满足了群众生产和生活需要,同时,柳编技艺这种民间艺术形式也得到长足的发展。

经过几百年的传承,柳编技艺的生存空间、技艺特征、衍生谱系发生了重大变革,再加上产业化的影响,传统的柳编制作技艺遭遇严重冲击,如何传承这一优秀的民间手工技艺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寿阳县委、县政府也加大了对这一产业的重视,加强了对这一传统工艺的保护力度,相信在以后的发展历程中,柳编在给人们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能更好的传承这种优秀的民间技艺。

2017年12月,寿阳柳编技艺列入晋中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