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展演展示】市级非遗项目——寿阳民歌
发布时间:Jan 13, 2021 | 作者:寿阳县人民文化馆
寿阳民歌 早在新旧石器时代,寿阳就有人类活动。公元前514年晋顷公置马首邑,西晋太康年间置县。史载,尧始分天下为九州,舜时“以冀州南北阔天”。冀州乃九州之首,寿阳为古冀州之城。寿阳人民勤劳勇敢,能歌善咏。流行在群众中的民歌,曲调流畅,优美动人。它是劳动人民亲身经历感受和耳闻目睹的社会现象,用音乐语音反映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一个侧面,以抒发赞美、憎恨的情感。 寿阳民歌根植在民间,千万年来一直流传在民间历史的长河中,它是乡音、乡韵、乡愁,是深入在人们灵魂的旋律,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入在社会的各个方面,是促进历史发展进步,起着极大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寿阳民歌,曲调优美,易于传唱,感情真挚,情真意切,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寿阳民歌的传唱,一直是男女老少都在田间地头时常哼唱,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年轻人逐渐唱的少了,面临失传,为了不使这一非遗口头文学失传,传承人王银海致力于此项搜集民间歌谣工作,小提篓里装着笔记本,录音机,经常下乡入户山野采访,做到文字通俗,保持原貌,原汁原味,形式多样,兼收并蓄。 经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共搜集到民间歌谣四百多首,为县文化馆编印《寿阳民间歌谣集成》等书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更值一提的是还从民间搜集到一本民间古老曲牌题为《曲儿全本》,它是历史以来民间音乐手写本。 2011年1月寿阳民歌被列入市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代表性传承人 王银海 王银海,1959年10月出生,1979年5月参加工作,任平舒乡文化站站长。 寿阳民歌,历史悠久,千万年来一直流传在民间历史长河中。它是乡音、乡韵、乡愁,深入在人们灵魂的旋律。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它融入在社会的各个方面,是促进历史发展进步起着极大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是口头文学的一部分。从1979年开始搜集理寿阳民间歌谣。以笔记、录音、记谱、记词。本着宁滥勿缺,搜集集资料。经过一边搜集一边学习,同时与演唱者交流,从不失地方特色原汁原味为准,共搜集近五百多首,并入选《寿阳民间歌谣集成》,为晋中市、山西省集成提供了珍贵史料。2018年7月组织20余人,成立冬华艺术团,进行了寿阳民歌的学习演唱培训。 2019年6月,王银海被列入寿阳县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 代表性传承人 李玉权 李玉权(1932, 男,寿阳县温家庄乡郑家庄人。中共党员,原任寿阳县文化馆党支部书记、馆长,山西省音乐家协会理事,山西省群众文化学会理事。他自少年起处于抗日战争时期,先在商号当店员。解放后参加县文化馆工作,勤奋好学,苦心耕耘,常年深入民间走访调查,深受寿阳民间文艺的熏陶,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搜集整理了大量的寿阳民歌。80年代后,又带领文化馆工作人员走访民间音乐艺人,挖掘整理出寿阳民间唢呐笙管音乐曲牌110多首,为寿阳的民歌整理和民间音乐挖掘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他先后编辑整理了《寿阳民间歌谣》《寿阳民歌》(与人合作)等书。在文化馆宣传队,他创作演出的节目多次参加省、市业余文艺汇演,深受上级好评和群众喜爱。在民间音乐创作方面,他运用民间音乐素材,创作了《尹灵芝组歌》《毛主席到咱社里来》《山里人找对象不作难》等近百首寿阳民间风格的歌曲,有的被录制唱片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山西人民广播电台播放。1994年退休后,继续发挥余热,为110多首音乐曲牌进行了翻译记谱。 2013年8月,李玉权被列入晋中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
- 上一篇: 【非遗展演展示】市级非遗项目——寿阳民歌
- 下一篇: 寿阳县图书馆数字平台新增百万容量古诗词文库体验